東西問·漢學家丨泰國漢學家謝玉冰:中印“神猴”形象如何在泰國交融?

分享到:
分享到:

東西問·漢學家丨泰國漢學家謝玉冰:中印“神猴”形象如何在泰國交融?

2023年10月13日 20:00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視頻:【東西問·漢學家】泰國漢學家謝玉冰:中印“神猴”形象如何在泰國交融?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中新社北京10月13日電 題:泰國漢學家謝玉冰:中印“神猴”形象如何在泰國交融?

  作者 凌云

  《西游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神猴孫悟空出世,拜師學藝,大鬧天宮等一系列故事在泰國也被人們廣泛熟知。泰國漢學家、北京外國語大學亞洲學院外籍教授謝玉冰(Dr. Charassri Jiraphas)在中國生活多年,對于中國古典文學《西游記》等作品有著深入研究。近日,謝玉冰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講述她眼中的《西游記》和中國文化。

  以下為訪談實錄:

  中新社記者:中國古典文學在泰國緣何具有吸引力?何種契機讓你開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名著《西游記》?

  謝玉冰:中國文學在泰國早期的流傳是從宮廷開始的。自泰國曼谷王朝拉瑪一世(1782—1809年在位)起,翻譯中國文學即是國家(泰國)政策之一。最先被翻譯成泰文的中國文學是《三國演義》(譯成時間1802年)和《西漢演義》(譯成時間1844年以前)。這兩本小說被翻譯出來之后深受泰國國王和達官貴族的喜愛。此后數(shù)年,《封神榜》《隋唐演義》等許多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也被陸續(xù)翻譯成泰文。

  以《三國演義》為例,它深受歡迎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泰譯本的語言文字非常優(yōu)美。對于像我這樣以泰語為母語的人來說,《三國演義》泰譯本是學習泰語非常好的教材范本。

  我從本科階段開始學習中文,也曾因為太難有過放棄的想法。上世紀九十年代到臺灣讀研,攻讀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時,我時常在想:在泰國,人們崇拜齊天大圣(神猴)。一個神話中的人物,為什么受人崇拜?帶著這樣的疑問,我開啟了自己的研究之旅,發(fā)現(xiàn)泰國有幾十個寺廟與此相關(guān)。

2023年6月29日,泰國漢學家謝玉冰在北京參加世界漢學家理事會大會。卞正鋒 攝

  中新社記者:《西游記》的神猴形象到泰國之后,如何“落地生根”?這個過程中,華人移民起到了什么作用?

  謝玉冰:從信仰和《西游記》著作兩個維度考慮,移民到泰國的華人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我曾走訪過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qū)。當?shù)赜兄S富的文化信仰,比如在福建等地就有齊天大圣祭壇遺存,民間也有靈猴崇拜的習俗。同時,廣東、福建人很早就有“出?!敝\生的歷史,他們到泰國生活,也將中國的文化、習俗和信仰等帶到泰國。他們在泰國修建寺廟,祈求家庭幸福保佑平安。

  泰國與中國相似,是一個文化多元的國家,擁有很強的包容性和開放性,同時接納和融合了多種信仰,所以與神猴相關(guān)的寺廟會在泰國“落地生根”。一些生肖屬猴的泰國人也會到寺廟祈佑平安。

  關(guān)于《西游記》故事,泰國人習慣以閩南語稱“Sai-You”(西游),稱呼孫悟空為“Hengjie”(行者之閩南語音譯)。在泰國《西游記》流傳的特點在于傳播方式多樣化,接受者范圍廣,有不同年齡階段,接受程度有差異(有的理解《西游記》故事的內(nèi)涵,有的僅淺顯認識)。根據(jù)收集整理的泰譯文本,除了全譯本,還發(fā)現(xiàn)其他載籍的《西游記》,有改譯本、濃縮本、全套繪圖本及泰國兒童喜歡閱讀的連環(huán)畫本。

  《西游記》在泰國有多個譯本,最早的翻譯可以追溯到拉瑪五世王時期(1898年)?!段饔斡洝肺谋驹诓煌奶┳g本中體現(xiàn)出不同特色和風格,比如詼諧、幻想的特色在兒童讀物中得到了發(fā)揮,深刻和智慧的一面在成人讀物中得到了延續(xù),特別是佛教價值也在開瑪南達節(jié)譯本《〈西游記〉遠途之旅》中得到了升華。該書的編者運用了佛教的人生觀和宇宙觀來剖析人物和故事的內(nèi)涵,使《西游記》在泰國的流傳不再停留在表層上。

  書面形式之外,還有民間口口相傳的方式?!段饔斡洝穬?nèi)容包羅萬象,情節(jié)跌宕起伏,在思想上又涉及佛教,與泰國文化有著天然的相似性,當時移民到泰國的華人又怎么可能不帶著孫悟空呢?因此可以推測,早在《西游記》泰譯本誕生于泰國宮廷之前,《西游記》故事乃至孫悟空故事就已經(jīng)由華人移民帶入泰國民間了。

  根據(jù)早期泰國華人的一些記錄,中國人以傾聽故事作為重要娛樂的方式,移民到泰國的中國人也將講故事的風俗帶到泰國。這種講中國故事的方式流入泰國宮廷,受到王公貴族的喜愛。正是因為不同譯本和口口相傳豐富多樣的形式,也讓神猴形象在泰國呈現(xiàn)得更加立體和豐滿。

2017年,曼谷中國文化中心舉行一場“西游記”主題展覽活動。展廳內(nèi)搭建了“花果山”“火焰山”“東海龍宮”等主題展臺,吸引泰國小朋友互動體驗。趙婧楠 攝

  中新社記者:你曾以《神猴——印度“哈奴曼”和中國“孫悟空”的故事在泰國的傳播》作為研究方向,為何會將二者進行比較?

  謝玉冰:在深入了解之后,我發(fā)現(xiàn)在泰國也有人祭拜神猴“哈奴曼”,在印度同樣有這樣的現(xiàn)象。印度神猴是約2500年前產(chǎn)生的著名史詩《羅摩衍那》中的文學形象,名為“哈奴曼”,他的形象不僅深深扎根于印度人心中,還流傳到許多國家和地區(qū)。中國的代表性神猴孫悟空,隨著名神話小說《西游記》而“出生”,他法術(shù)高超、神奇莫測、智慧超群,形象受人喜愛。

  我在書中曾經(jīng)提及,兩部著作形成的歷史源遠流長,在流傳過程中經(jīng)過不同文化地區(qū)和不同民族的諸多“雕琢”,積淀了東方國家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和民間文化元素。泰國位于中南半島中南部,介于印度半島與中國之間,這種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使其地處南亞文化圈和東亞文化圈的交匯處,長期以來受到兩大東方古國的交叉影響,吸收了較多的中、印兩國文學藝術(shù)傳統(tǒng)。中、印神猴故事亦以民間口頭方式流傳到泰國,深受泰國民眾的喜愛和推崇。

  這種調(diào)研和研究過程中,最大的魅力在于多元文化的碰撞與交融。

泰國漢學家謝玉冰的著作《神猴——印度“哈奴曼”和中國“孫悟空”的故事在泰國的傳播》。卞正鋒 攝

  中新社記者:今天《西游記》在泰國傳播的情況如何?

  謝玉冰:正如上面提到的,《西游記》是一部迷人的文學作品,充滿了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的魅力,同時也隱藏著深奧的哲學理念。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有不少古典文學也隨之出現(xiàn)衰落的現(xiàn)象,不過按“落地生根”的說法,《西游記》的根在泰國扎得較踏實,而且樹枝展開得較寬闊,目前我們還可以在泰國社會民情中接觸《西游記》,如廟宇、影視、玩具、電動玩具等。

  還有好消息,2022年我回泰國時,發(fā)現(xiàn)有泰譯《西游記》(節(jié)選)新版本出現(xiàn),該版本由一所大學里年輕的研究生翻譯。這是一個好現(xiàn)象,這意味著對《西游記》的喜愛,在年輕人那里得到傳承。

  中新社記者:你曾在中國攻讀博士學位,如今,在北京生活和工作。從研究古典文學到觀察當今中國社會,你更想向泰國人介紹怎樣的中國?

  謝玉冰:我即將出版的泰文新書《我看中國的成長》中將中國的文化生活與教育等內(nèi)容介紹到泰國,選擇的角度,我認為都是比較有意思的。比如“神州大地的各種面食、各類餅”“中國人吃糕點的習俗以及歷史悠久的糕點店‘稻香村’”“泰國學生愛吃的中國菜”“中國社交媒體中的常用語”“時代變遷中的語言變化”“九年義務教育:淺談中國學生的學習生涯”“無人不曉的‘學院路’和‘北語’以及外國學生的匯聚地‘五道口’”等。

  一個有趣的例子,就是在陜西有一種面食叫“biang biang面”,我第一次看到這個字的時候覺得為什么這么復雜,后來上網(wǎng)搜索它的含義,發(fā)現(xiàn)其背后的寓意和歷史文化都非常有意思。在中國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面食”,當?shù)厝硕颊J為家鄉(xiāng)的面食味道最好,這背后其實蘊含了人們對家鄉(xiāng)濃厚的眷戀之情。

陜西面食biangbiang面。張海巖 攝

  未來,我希望通過研究,把這些有意思的發(fā)現(xiàn)介紹到泰國,讓他們了解今天的中國,了解這些現(xiàn)象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完)

  受訪者簡介:

泰國漢學家、北京外國語大學亞洲學院外籍教授謝玉冰。卞正鋒 攝

   謝玉冰(Charassri Jiraphas),泰國漢學家,北京外國語大學亞洲學院泰語研究室教授。曾在臺北中國文化大學獲得中國文學碩士學位,后獲得北京師范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博士學位。她曾出版《行者--齊天大圣:從文學形象走向神壇的猴子》《神猴:印度“哈奴曼”和中國“孫悟空”的故事在泰國的傳播》等專著,以及中國文化在泰國系列和漢泰語言教育系列叢書等,在中泰語言文學比較、跨文化交流等方面有著深入研究。

【編輯:黃鈺涵】
發(fā)表評論 文明上網(wǎng)理性發(fā)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xié)議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wǎng)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
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轉(zhuǎn)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