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04月21日 星期三
站內檢索
頻 道: 首 頁 | 新 聞 | 國 際 | 財 經 | 體 育 | 文 娛 | 臺 灣 | 華 人 | 科 教 | 圖 片 | 時 尚
精品商城|短 信 | 圖片庫 |專 稿 | 出 版 | 供 稿 | 產經資訊 | 廣告服務 | 視 頻 | 心路網
本頁位置:首頁新聞中心國內新聞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憔悴青年 過勞死:真有什么事情比生命更寶貴?

2004年04月21日 09:57

  中國新聞周刊:中國新知青:被疾病壓垮的一代?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如果你認為真有什么事情比生命更寶貴的話,那就請你為它而疲于奔命吧

  本刊記者/李徑宇

  當今天日本人的平均壽命已經成了世界第一的時候,我們卻要重復日本當年的悲劇。

  “過勞死”是源自日本的一種現代病,產生于上世紀二戰(zhàn)結束后日本國內就業(yè)壓力極大的時期。當時,許多日本人因為工作時間過長、勞動強度加重、心理壓力過大導致精疲力竭,甚至引起身體潛藏的疾病急速惡化,繼而早逝。

  其實,發(fā)生在今日中國的許多社會現象,與日本上世紀60年代都很相似,社會學家將它定性為轉型期問題。所謂轉型,是指社會在急劇向城市化和工業(yè)化過渡期間所表現出來的社會混合形態(tài)。在轉型期間,競爭壓力的增加,使人們的精神和諧與健康面臨巨大沖擊,而首先受到影響的就是站在變革前沿的泛知識分子和精英知識分子們,近些年,在他們中間也相繼出現了無性婚姻、憔悴青年、過勞死等社會現象。

  轉型期問題表現在社會層面,就是社會問題,而表現在人身上,說到底就是精神疾患和心理問題。

  世界上前10種致殘或使人失去勞動能力的主要疾病中,有5種是精神疾。蝗澜(包括發(fā)展中國家)的十大疾病中,精神抑郁癥列第5位,預計到2020年它將躍升到第2位。潛伏的精神病是過勞死的隱形殺手。

  專家指出,人體就像“彈簧”,而勞累就是“外力”。當勞累超過極限或持續(xù)時間過長時,身體會老化、衰竭、死亡。所以,人們的生活方式要講究彈性,要學會一張一弛。適當的休息和減壓是保持“彈力”的良方。

  由于社會轉型出現的時間相對晚一點,所以我國對“轉型病”過勞死的研究起步也較晚。西方國家類似的研究從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了。一些國家很早就建立了治療亞健康的醫(yī)院,如日本有生活習慣醫(yī)院,美國有生活方式醫(yī)院。過勞死多半是由精神壓力導致的,所以,對付它用預防、保健的辦法比治療更有效。

  英國科學家貝弗里奇說得好:“疲勞過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如果你認為真有什么事情比生命更寶貴的話,那就請你為它而疲于奔命吧。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2004年第14期)

 
編輯:余瑞冬
 :::相關報道:::  
中國新聞周刊:慎言司法監(jiān)督 以獨立實現法官廉潔 (2004-04-19)
中國《新聞周刊》:法國:除了改革,已經沒有良方 (2004-04-16)
中國《新聞周刊》評論:讓警察廉潔的必要條件 (2004-04-13)
中國新聞周刊:SOHO故事-開始是藝術結局是商業(yè) (2004-04-13)
中國《新聞周刊》:他們既不是圣人,也不是渣滓 (2004-04-13)
新聞周刊專訪海若:“這次我只是離開的比較久” (2004-04-12)
中國《新聞周刊》:他們是如何成為“悠客”的 (2004-04-09)
“過勞死”人員不斷 日本立法助家屬獲賠償 (2001-11-16)
雙重角色面臨雙重壓力 職業(yè)女性要防“亞健康” (2004-03-08)
調查顯示:北京社區(qū)居民十大疾患與亞健康有關 (2003-01-28)
最新調查:中國3000萬青少年處心理亞健康狀態(tài) (2003-01-14)
北京人75%亞健康 管理人員腦力工作者表現突出 (2002-12-30)
七成人亞健康:廣州人英年早逝數量逐年攀升 (2002-11-29)
中國亞健康人群比例達70% 傳統(tǒng)養(yǎng)生科學登堂亮相 (2002-11-26)
七成五京城市民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 比例居全國之首 (2002-07-05)
健康人群只占15% 中國七成人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 (2002-05-10)
專家指出中國有相當比例人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 (2001-01-06)


 
  打印稿件
 
:::新聞自寫短信:::
對方手機: 最多五個(半角逗號號分隔 0.2元一條)

新聞長信,五千字容量
檢驗碼:
手機號:
密 碼 :
獲取密碼    
 
 
 

關于我們】-新聞大觀 】- 供稿服務】-廣告服務-【誠聘英才】-【留言反饋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建議最佳瀏覽效果為 1024*768 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