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東西問 | 吳勤堅:非洲為何近年來成為世界文學寵兒?

分享到:

東西問 | 吳勤堅:非洲為何近年來成為世界文學寵兒?

2022年04月14日 20:31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中新社約翰內斯堡4月14日電 題:吳勤堅:非洲為何近年來成為世界文學寵兒?

  中新社記者 王曦

  2021年堪稱“非洲文學年”,非洲作家或非洲題材的文學作品先后斬獲諾貝爾文學獎、布克文學獎等殊榮,非洲文學也一下子成為世界文化領域的關注熱點,其濃郁的地區(qū)特色以及獨特的風土人情,備受世界文學迷熱愛。

  作為當今最具影響力的華人非洲文學專家,吳勤堅近年來一直專注于非洲文化發(fā)展,特別是非洲文學的研究及推介工作。吳勤堅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暢談非洲文學發(fā)展與中非文學交流。

  現(xiàn)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請您簡要介紹一下非洲文學近年來的發(fā)展概況和特點。

  吳勤堅:不同于歐美文學,非洲文學的口述特色及其獨有的民族文化成為其最大亮點,具有鮮明的地域性?,F(xiàn)代非洲文學在歐美國家殖民統(tǒng)治的環(huán)境下誕生,并隨著非洲人民民族意識的覺醒而逐步發(fā)展,是世界文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觀眾在南非開普敦的蔡茨非洲當代藝術博物館欣賞“手繪動態(tài)非洲歷史”。<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記者 王曦 攝
觀眾在南非開普敦的蔡茨非洲當代藝術博物館欣賞“手繪動態(tài)非洲歷史”。中新社記者 王曦 攝

  非洲現(xiàn)代文學發(fā)展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一是二十世紀前二十年,模仿借鑒歐美文學與本土口頭文學并存的階段。這個階段一方面以收集整理非洲本土神話、傳說、史詩、寓言等為主,另一方面則是一批本土作家,模仿宗主國文學的語言和敘述方式講述非洲故事;二是二十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期間,一批非洲知識分子通過文學手段,不斷挖掘及肯定本土歷史文化,以喚醒非洲人民對于非洲的自豪感和認同感;三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這期間非洲人民解放運動風起云涌,各國先后宣告獨立,文學家也寫下非洲人民英勇抗擊殖民者、爭取民族獨立的故事;第四個階段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延續(xù)至今,也被學界稱為“后殖民階段”,創(chuàng)作主題主要為反思殖民主義結束后的現(xiàn)實社會問題。

  中新社記者:為何近年非洲成為世界文學的寵兒?

  吳勤堅:“后殖民階段”文學題材一向受到世界文化領域的關注。盡管“后殖民”“流散”等題材并不是新興主題,但無論是在現(xiàn)實生活還是文學領域,“殖民主義”對于非洲及其他地區(qū)人民帶來的身體和精神的傷害迄今仍未完全解決,關注及反思后殖民階段的社會問題一直都是這類題材的永恒主題。

  特別是近年來對于非洲族裔人群生存現(xiàn)狀的關注,使得這類題材的文學創(chuàng)作“正逢其時”,也更容易引發(fā)共鳴。例如202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古爾納,他的寫作具備了對于“后殖民階段”等問題的關注和傾向:關注人類的生存境遇,滿懷同情之心為世人講述一個遙遠的“流散”故事。這樣的故事既引人入勝,又引發(fā)深層思考。

納米比亞辛巴族婦女。<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記者 王曦 攝
納米比亞辛巴族婦女。中新社記者 王曦 攝

  其次,非洲作家往往能以世界眼光審視當前非洲的現(xiàn)狀,發(fā)現(xiàn)非洲大陸不為人知的一面。特別是在藝術表現(xiàn)形式上,非洲作家大多能夠在傳統(tǒng)民族特色基礎上大膽創(chuàng)新,積極融入其他文化元素,從而呈現(xiàn)出一種獨特的色彩斑斕之感。

  此外,非洲文學濃郁的民族特色和風土人情,較傳統(tǒng)經典文學作品更為新奇有趣。這些獨有的元素,讓非洲文學在世界獨領風騷,也吸引了更多渴望了解非洲的讀者,成為外界了解非洲及其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

南非“鴕鳥小鎮(zhèn)”奧茨胡恩(Oudtshoorn)街頭的“鴕鳥集市”。<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記者 王曦 攝
南非“鴕鳥小鎮(zhèn)”奧茨胡恩(Oudtshoorn)街頭的“鴕鳥集市”。中新社記者 王曦 攝

  中新社記者:請您介紹一下中非文學交流的現(xiàn)狀和前景。

  吳勤堅:中非文學交流歷史悠久。清朝末年,中國就曾先后引入埃及、南非等國的文學作品,為正處于社會變革期的中國注入一縷新鮮空氣,同時也為中國知識分子了解非洲打開了一扇窗;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非由于擁有相似的擺脫殖民統(tǒng)治、爭取民族獨立的歷史經歷,在文學方面同樣保持高度契合。這一時期中國引入了包括《老黑人和獎章》在內的非洲文學作品,這些作品大多服務于意識形態(tài)宣傳,中非領導人互訪等則成為中非文學交流的主要推動因素;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引入非洲文學作品以庫切、索因卡、馬哈福茲等獲得諾貝爾、布克文學獎的非洲作家的作品為主,其所在的南非、尼日利亞、埃及等國也成為非洲文學譯介的熱點。

2018年8月,“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主題花壇之“繁花似錦”吸引民眾。<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記者 賈天勇 攝
2018年8月,“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主題花壇之“繁花似錦”吸引民眾。中新社記者 賈天勇 攝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中非合作論壇、“一帶一路”等平臺的相繼問世,中非文學得以在更新、更廣闊的平臺上實現(xiàn)交流。與以往各時期相比,這一時期的中非文學交流視野得到極大拓展,譯介種類也更為豐富,更多非洲國家的作家及其作品先后被引入中國。

  事實上,文學交流目前已經成為中非文化交流的重要推手之一,未來隨著中非關系的不斷深入發(fā)展,也必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中新社記者:當前中非文學交流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

  吳勤堅:非洲文學很復雜,既有用英語、法語、葡萄牙語等寫成的作品,也有用阿拉伯語、斯瓦西里語等非洲語言寫成的作品。但目前除埃及作家馬哈福茲成為首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阿拉伯語作家外,用非洲當?shù)卣Z言寫作的文學作品幾乎不為世界所知。例如,僅在南非,就有除英語之外的11種官方語言,每種語言都有各自的文學作品。數(shù)量之多、內容之豐富,遠超中國讀者的印象。對中非文學交流,這一問題同樣存在。特別是掌握科薩語、祖魯語等非洲非通用語言的人才過少,導致中國文學愛好者對非洲文學進一步了解的進程受到影響。

南非約翰內斯堡金融中心羅斯班克(Rosebank)的中心廣場上,當?shù)厮囆g團體在街頭表演非洲傳統(tǒng)民族歌舞。<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記者 王曦 攝
南非約翰內斯堡金融中心羅斯班克(Rosebank)的中心廣場上,當?shù)厮囆g團體在街頭表演非洲傳統(tǒng)民族歌舞。中新社記者 王曦 攝

  近年來在中非合作論壇、“一帶一路”等平臺帶動下,深入了解非洲文學已不再是遙不可及。但除了英語、法語、阿拉伯語等主要語言外,提升對于非洲地區(qū)語言的了解,將是未來中非文學交流的關鍵工作。(完)

  受訪者簡介:

受訪者供圖
受訪者供圖

  吳勤堅,南非資深華文媒體人,生于上海,畢業(yè)于南昌大學,南非365新聞網(wǎng)站總編輯,曾先后數(shù)次回國報道全國兩會,進博會等重大事件,同時還曾多次參加華文傳媒論壇,在南非媒體界,特別是華文媒體界享有聲譽。除報道南非以及非洲當?shù)責狳c新聞、風土人情外,吳勤堅多年來一直重點研究非洲文化發(fā)展,特別是非洲文學是其研究重點,并發(fā)表多篇相關研究文章,是當今非洲華文世界內為數(shù)不多的非洲文學專家。

【編輯:孫靜波】
關于我們 | About us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服務 | 法律聲明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地圖
 | 留言反饋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wǎng)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wǎng)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