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陳芳:“City不City啊”?中文是如何與英文走到一起的?

分享到:
分享到:

東西問|陳芳:“City不City啊”?中文是如何與英文走到一起的?

2024年10月15日 20:12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中新社昆明10月15日電 題:“City不City啊”?中文是如何與英文走到一起的?

  ——專訪云南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學院副院長陳芳

  中新社記者 韓帥南

  今年以來,來華旅游的外國人不斷增多,一句源自外國博主的“City不City啊”在國內(nèi)外各大社交媒體持續(xù)走紅。這句話“魔性”且“洗腦”,成為人們爭相模仿的對象,并逐漸演變?yōu)橐粋€指代“城市化、洋氣、新穎”,乃至“刺激”的形容詞。

  “City不City”這樣中英混用的句式,為何同時受到中外網(wǎng)友喜愛?近年來,中文國際傳播發(fā)生了哪些變化?中文如何能更加走向國際化?近日,中新社“東西問”專訪云南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學院副院長陳芳,探討了上述問題。

  現(xiàn)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City不City”這樣中英混用的句式,為何同時受到中外網(wǎng)友喜愛?

  陳芳:外國博主“保保熊”在短視頻平臺以“City不City啊”的提問,以及“好City啊”的回答作為自己一系列短視頻的標志,成為極具個性化的標簽。

2024年8月15日,外國博主“保保熊”發(fā)布的一條視頻已收獲點贊超140萬次。圖片來源:網(wǎng)絡截圖

  我們可以把“City不City”理解為插入英語詞匯的中文句子。日常生活中,人們會說“開心不開心???”“你高不高興啊?”。這種“什么不什么”就是非常典型的中文句式。

  “City不City”這種中英混用句式的出現(xiàn),符合語言約定俗成的基礎特征。City是“城市”的意思,詞性是名詞。但在“City不City”的句式中,其被當作形容詞使用,可以翻譯為“城市化的”,延伸為“具有城市特征的”“時髦的”,甚至可以表達“讓人震驚的”等多種含義。外國博主借鑒了英語語言中部分名詞兼具形容詞的詞性特征,套入中文句式,打造了中西合璧的“City不City”。

  無論是中國網(wǎng)友還是外國友人,都能在該句式中找到熟悉的部分,雙方都能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癈ity不City”的流行,反映出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交流與認同。

  這一句式的流行還有深層原因。一些人把City解釋為洋氣?!把髿狻币辉~在清朝中后期被用來指西洋,后來意義擴展為現(xiàn)代氣息。當下的洋氣是屬于中國的“洋氣”,是外國友人對中國城市高速發(fā)展的由衷肯定。今年,“City不City”很可能成為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的代名詞,甚至成為年度流行詞匯。

2023年1月10日,來自南非的杜安睿(Andre du Plessis)(左一)在云南昆明與中國合作伙伴商討短視頻方案。中新社記者 李嘉嫻 攝

  中新社記者:還有哪些語言上中西合璧的典型案例?

  陳芳:中西語言交流是常見的語言現(xiàn)象。借詞通常采用音譯和意譯兩種方法。部分音譯借詞,通過發(fā)音能直接對應其詞源。如中文的霸凌源自英文“bully”,烏托邦對應的是英文“utopia”,“tea”是閩南語“茶”的音譯詞,“silk”則是“絲”的音譯詞。今天,一大批漢語詞匯的音譯詞也在不斷進入當代英語世界,例如2018年《牛津英語詞典》收錄了餃子的音譯詞“jiaozi”。

  當下,在互聯(lián)網(wǎng)和現(xiàn)代傳媒的推動下,“中西合璧”詞匯大量出現(xiàn),體現(xiàn)出不同人群、不同文化對這個時代的認識與理解、包容與接受,例如至今仍在使用的“AA制”,就是借助電影、電視作品和網(wǎng)絡得以迅速傳播。

  提到網(wǎng)絡,現(xiàn)在都在說“UP主”。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它實際上是“uploader”(中譯為“上傳者”)的“up-”這一英文前綴巧妙地加上了后綴“-er”的中譯“主”。這些中西合璧的混搭詞就是這個時代的語言印記,未來的“語言化石”。

  中新社記者:中文對于其他語言的演化起了哪些影響?

  陳芳:語言是一種約定俗成,不同民族的語言既是該民族的獨特表達,也包含了人類的共同情感和認知。中文是中國的語言,也是世界語言中的一種。從漢朝到唐朝,大量梵語詞匯通過佛教進入中國,成為漢語詞匯,如人們常用的“剎那”一詞就是這樣被引入,并成為漢語日常用語。

  中文的發(fā)展也是人類語言演化的歷史。歷史上,日語、韓語、越南語就大量吸收了中文詞匯,“漢越詞”就是其中的代表。近代,中文對外來詞匯乃至語法的吸納和融合,也促進了現(xiàn)代漢語的發(fā)展,經(jīng)濟、政治、科技、文化等多個領(lǐng)域有大量英源詞和日源詞。如“經(jīng)濟”一詞,一般認為是日本人在翻譯時將古代漢語詞匯賦予了新義,中國語言學家王力稱其為“來自西洋,路過日本”。

  有些人也把“City不City”翻譯為“摩登不摩登”。“摩登”這個詞的現(xiàn)代含義對應英文單詞“modern”。從“modern”到“摩登”,再從“摩登”到“city”,就是一個循環(huán),也是中外語言互動交流甚至融合的典型。

  此外,中文包含多種方言,在悠久的發(fā)展歷程中形成了不同文化傳播和融合的多重模式,甚至部分地方方言成為語言發(fā)展的“活化石”。西南官話就屬于北方方言,通行于中國西南地區(qū)的四川、重慶、貴州、云南、廣西以及華中的湖南、湖北等地。這些方言特征,為審視人口流動以及語言文化交融的復雜歷史提供了多重視角,為語言的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

2023年6月26日,來自中國、俄羅斯、印度、孟加拉國、泰國、老撾、緬甸等11個國家的“Z世代”青年代表在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試穿當?shù)孛褡宸棥?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記者 李嘉嫻 攝

  中新社記者:近年來,中文的國際傳播發(fā)生了哪些變化?

  陳芳:最大的變化就是越來越多外國人在中文國際傳播中發(fā)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外國人,特別是漢語非母語的中文學習者,已經(jīng)成為中文國際傳播的新興主體。部分國家的中文教育已出現(xiàn)本土師資、本土教材,本土教師自己開辦中文學校,向本國民眾教授中文。

  此外,國際短視頻平臺上,介紹中國文化特別是記錄中國旅游經(jīng)歷的短視頻經(jīng)常登上熱搜榜,并引爆多個話題。外國人主動介紹中國文化,主動做中文國際傳播使者,就是最大的變化,也是最好的變化。

  中新社記者:中文如何能更加走向國際化?

  陳芳:中文的國際化是必然趨勢。不同文化群體需要通過語言交流實現(xiàn)相互理解和情感相通。中文作為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以及歷史最悠久的語言之一,是人類共有的語言財富,也是極具國際化潛力的語言。中文不僅是中國人的中文,也是世界人民相互溝通和交流的工具之一。

  中文的國際化,需要主動識變,積極應變。最好的語言學習時期是青少年時期。中國人有句古話叫“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各國青少年走進中國,認識中國,形成自己的判斷,才能成為中文國際化的真正受益者和自覺傳播者,共同推動世界多元文明繁榮發(fā)展。

  例如,自2002年起舉辦的“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已經(jīng)成為文明互鑒的青年友誼之橋。多年來,云南大學舉辦面向泰國中學生的漢語夏令營,也為泰國青少年學習中文、感受中國文化創(chuàng)造了機會。未來云南大學還將根據(jù)需要繼續(xù)增加中文夏令營的舉辦次數(shù),讓更多外國青少年了解中國。

2023年10月30日,第十六屆“漢語橋”世界中學生中文比賽和第三屆“漢語橋”世界小學生中文秀總決賽暨頒獎儀式在云南昆明舉行。中新社記者 劉冉陽 攝

  “City不City”在今年夏天可謂“熱辣滾燙”,也給我們帶來了關(guān)于中文國際化的思考??梢哉f,現(xiàn)實的交往與交流是中文國際化的基石。

  一方面,語言的使用需要有具體場景,需要把中文國際化融入旅游和商貿(mào)兩大代表性應用場景,更好發(fā)揮中文的社會服務功能,不斷提升中文的社會應用價值,爭取更多國際組織將中文列為官方語言,在更多國際場合使用中文,為更多國家的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提供中文服務。

  另一方面,應自覺將中文視作全球語言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促進國際理解為目標,主動作為,積極參與,以語言場景應用為基石,深化中外語言交流合作,圍繞“中文國際化”開展更深入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完)

  受訪者簡介:

陳芳。受訪者供圖

  陳芳,云南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學院副院長、副教授。主要從事東方文學、民族文學、敘事學研究。2011年德國漢堡大學與云南大學聯(lián)合培養(yǎng)博士畢業(yè)。出版學術(shù)專著《聚焦研究》,發(fā)表論文多篇。主持國家社科青年項目1項,參與3項。2019年入選云南省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計劃。

【編輯:劉陽禾】
發(fā)表評論 文明上網(wǎng)理性發(fā)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xié)議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wǎng)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
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轉(zhuǎn)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