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而治,
以百姓之心為心
怎樣才能達到“無為而治”呢?老子提出了一套有效的辦法和措施。當政者要“以百姓之心為心”,保持自身清靜、不為物化。
老子提出,最理想的當政者,也就是德才最好的當政者要“圣人恒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币馑际钦f,最好的當政者,是沒有私心的,是以百姓的心為自己的心。當政者心懷天下,小心謹慎,渾厚質樸。百姓都非常關注當政者的一言一行,所以,當政者應該把百姓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來看待。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不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嗎?不就是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嗎?不就是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嗎?當官的能把老百姓當作自己的孩子,這就是好“父母官”。
老子認為,德才最好的當政者(即圣人)就是實行“無為之治”的方針。為此,首先要沒有私心,根絕私欲,這樣當政者的心才能寧靜、冷靜,天下就會自然安定太平。
作為“全國縣衙惟一的歷史標本”的河南內鄉(xiāng)縣,有許多“愛民”的對聯(lián),其內涵比較突出地體現了老子的“以百姓之心為心”的愛民思想。內鄉(xiāng)縣衙內最有名的一副對聯(lián)是懸掛在三堂的楹聯(lián):
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
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這副對聯(lián)深刻地闡述了官與民的辯證關系。經考證,這副對聯(lián)是清康熙年間高以永(浙江嘉興人)在內鄉(xiāng)任職九年期間所撰寫。據《內鄉(xiāng)通考》記載,高以永在內鄉(xiāng)任職時,縣內地多荒蕪,饑民甚多,高以永即問民疾苦,并令其廣開墾,開地40余頃,植農桑,流民四處返回耕種,數年間解決了內鄉(xiāng)縣老百姓的溫飽問題。高以永離任后,當地老百姓立“德政”碑于儀門前。
老子把當政者分為四類:一、最高明的當政者,人民感覺不到他的存在;二、比較好的當政者,人民親近贊美他;三、差的當政者,人民畏懼他;四、最差的當政者,人民侮罵他。所以,誠信不足,就會有不信任的心理。這主要源于老子把人看作與道、天、地一樣重要,并提出要建立天人合一,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他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當政者提倡什么,反對什么;表揚什么,批評什么,不但是個人的愛好問題,而且勢必會影響整個社會風氣。因而,老子提出:君王應該效法“道”的無為,從自身做起,不要崇尚財富,使民眾不去拼命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貴重物品,使民眾不去偷盜;不顯耀可貪的欲望,使民眾不被攪亂。所以圣人治理民眾,要想辦法和措施凈化人們的思想,生活安飽,體魄強壯,意志柔弱。
君王要“謙下”,先民后己,不要欺壓百姓。老子認為,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眾多河流歸往的地方,是因為它處在下流的位置。高明的君王,必須對人民謙下。要領導好人民,必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后,天下人民樂于擁戴他而不厭惡他。因為他不與人相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爭。
治大國,
若烹小鮮
老子認為,要使國家安定、清靜,不能政令頻出,或者朝令夕改。他打比喻說:治理國家,如同煎小魚一樣,不要經常翻攪。這是說當政者不要以煩苛政務擾亂民眾,而要堅守“清靜、無為”的思想,用他的話來說,也就是“以道蒞天下”。
“治大國,若烹小鮮”是中國幾千年朝代更替興亡的經驗教訓總結。中國歷史上“三大盛世”的歷史(西漢盛世、大唐盛世和清代的康乾盛世)印證了老子上述話的正確性。具體講有以下幾個共同特點:
一是有強烈的憂患意識,承亂勃興。新王朝統(tǒng)治者及時認真汲取前朝滅亡的教訓,人心思定,從速撥亂反正,最終實現了由大亂轉為大治。西漢在秦朝廢墟上重建一代封建王朝,歷170多年“休養(yǎng)生息”后才達到盛世,從漢文帝繼位到漢宣帝去世,持續(xù)130年。大唐盛世,是在隋末大亂之后,重新走向大治而出現的。其間,走過了近百年的曲折道路。從唐太宗登基到“安史之亂”爆發(fā),持續(xù)128年。清入主中原,剿滅李自成、張獻忠兩支農民軍,掃蕩南明勢力,前后花費近20年的時間,后又經近70年,終由大亂轉為大治?登⑹缽1662年延續(xù)至1795年,長達133年。
二是政治清明,政策穩(wěn)定,法制寬松!叭笫⑹馈倍颊叻(wěn)定,法制寬松,從而使全國的政局穩(wěn)定。漢文帝比較民主,鼓勵臣下進諫,下詔廢除“誹謗朝政罪”、“妖言罪”等!柏懹^之治”時期,唐太宗主動求諫、納諫,廣開言路,造成君臣之間關系融洽;各種制度、法規(guī)的建立充分尊重廣大民意,唐太宗還主動為前朝舊臣及其子女平反冤假錯案。康熙帝通過御門聽政、共議國政,展示了一代君臣苦心求治的風范,促進了最高統(tǒng)治集團的勵精圖治。
三是經濟繁榮,民富國強。“三大盛世”都把發(fā)展經濟放在首位,國富民強。西漢盛世改變了漢初經濟凋敝的窘況,出現了“京師之錢累百巨萬,太倉之粟充溢于外,腐敗不可食”的情況。大唐盛世更是留下了許多國泰民安、文化昌盛的佳話。康乾盛世時期,農業(yè)和商品經濟發(fā)展達到我國封建社會的最高水平。乾隆年間,中國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經濟總量占世界的比重最多時達51%,對外貿易長期出超。
四是對內對外思想開放。“三大盛世”之所以能保持較長時間的繁榮景象,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領導集團成員胸襟開闊,思想解放。敢于大膽吸收域外思想文化。貞觀時期,外國人入境和中國人出境都沒有太嚴格的限制,國民對外國僑民既不歧視也不逢迎,大國風范隨處可見。
老子認為,國家要達到無為而治,除了政治寬厚使人民淳樸外,主要是要愛惜民力,愛惜民力就是在積蓄力量,積蓄力量也是在積德,不斷積德就沒有什么不能戰(zhàn)勝的,掌握了這個就可以說掌握了治理國家的道理,國家就能夠長治久安。要做到“無為而治”,當政者還要善于發(fā)揮每個人的專長,愛惜人才,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世上沒有無用之人,也沒有無用之物。所以,“圣人”經常善于挽救人,沒有被遺棄的人;經常拯救物而沒有被遺棄的物。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師,不善人是善人的財富。不尊重自己的老師,不愛惜自己的財富,雖然認為自己很聰明,其實是很糊涂。這就是深妙精要的道理。(根據演講者在泰州市民大講堂演講整理)
本報記者 仲崇山 編輯整理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