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這樣說
如今的大學畢業(yè)生比較現實,一個地方給1000元工資,另一個地方給1500元,他就去給1500元的地方,全然不考慮理想,不考慮有沒有興趣。
一桶水,光取不添,會干涸。個人對于集體,如果只講索取,不講回報,或者索取得多回報得少,集體就沒有發(fā)展。
——談到“年輕人不愿意開荒,只愿意收獲”的態(tài)度時,他這樣奉勸
圖書不同于古瓷器,它們不僅有文物價值,還要發(fā)揮作用。只有讓人們能閱讀、能利用,它們的價值才能真正發(fā)揮出來。
——2005年,老人離任時,曾坦言心中最大的遺憾是沒能將國家圖書館的“家底”全部摸清
讀點歷史,使人懂得“ 風物長宜放眼量”,不能用一時的行時或冷落來評量學術上的是非。有了這樣的認識,心胸可以放得開一些,不至于追逐時尚,陷于庸俗。
——他經常教育子女“怠為萬惡之源”,在給女兒任遠的信中,他寫了這一段話
無論從小學到中學,我的成績并不是很突出,屬于“中等偏上”,但每次我考完以后總要自己檢查錯在哪里,就像下圍棋復盤,哪一著棋是誤算或是昏著一樣,這是我的一個習慣,所以我所得到的東西并不一定比考100分得到的少。
——總結自己的學習習慣
社會普遍反映現在的博士不如從前的大學生頂用,學位貶值已經成為一個大問題。培養(yǎng)人才不能像蒸饅頭,個個都一樣。
人的天性稟賦是不一樣的,用一種模式培養(yǎng)人才,只會削足適履,造成“南橘北枳”的結果。
——讀國圖“博士生文庫”收錄的部分博士論文后有感而發(fā)
我只說自己懂了的話,吃不透的話,不要跟著亂嚷嚷,不要跟著瞎說,免得自己后悔。
——這是他樸素的做人之道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