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的新書《于丹.游園驚夢》近日正式出版。該書是于丹做客央視《文化訪談錄》節(jié)目,連侃七天昆曲的系列講座基礎上潤色結集而成的。書中從夢說起,圍繞“夢幻、深情、悲壯、蒼涼、詼諧、靈異、風雅”等昆曲的七種美,帶領大家穿越千年,了解、感受那份曾被先人所迷戀卻幾乎被我們遺忘的一份優(yōu)雅、從容、高貴甚至充滿時尚氣息的精神享受。
本報(注:新聞午報)記者近日采訪了在節(jié)目錄制現(xiàn)場和于丹合作的計鎮(zhèn)華、汪世瑜等著名昆劇表演藝術家,他們異口同聲地表示,暫且勿論名人說昆曲的形式是否適合昆曲傳播,但起碼它為昆曲和觀眾架起了一座橋梁,為這一在當今陷入“曲高和寡”狀態(tài)的中國最古老最唯美的傳統(tǒng)戲曲藝術聚焦了人們的目光,這本身就是功德一件。
于丹說昆曲
自幼就與昆曲結緣
對于錄制《文化訪談錄》的初衷,于丹坦率地表示,并非出于要復興昆曲這樣的偉大理想,只是因為自己癡迷昆曲,加上汪世瑜老師的囑托:“我從小就是戲迷,一直非常喜歡昆曲。1984年,江蘇昆劇院的張繼青老師出訪歸來在北京做匯報演出,當時演的是昆曲著名的‘三夢’(《牡丹亭》的‘驚夢’、‘尋夢’和《南柯山》的‘癡夢’),這三夢或悲或喜,那種至情至性的魅力讓我一步跌入昆曲的大夢之中再也走不出來了。”
而認識汪世瑜老師則緣于1987年中國六大昆劇團齊聚北京,于丹說:“到如今我認識汪老師也二十多年了,汪世瑜老師的戲我看了將近20次。所以昆曲一直是我非常迷戀的,最近一個機緣就是今年汪老師受皇家糧倉邀請在皇家糧倉負責廳堂版《牡丹亭》的總導演,執(zhí)導排練演出。所以我去看他們《牡丹亭》的時候,汪老師跟我說,‘你在百家講壇上講論語,講莊子,為什么不講講昆曲?’我當時就上了心,如今正好有了這個平臺,才做了這次的嘗試!
從容是一種生活方式
在《于丹.游園驚夢》里,她并沒去深挖那些昆曲內(nèi)部的符碼,只是讓大家感受這種古老藝術形式的無邊魅力。于丹坦言:“昆曲是一種視聽藝術,我當然不可能在節(jié)目里讓大家完全領略昆曲之美,但我所要講的是一種生活方式,昆曲就是我們先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從物質生活上來講,我們比過去要豐富很多,但是好像昆曲這種需要慢下來欣賞的藝術卻漸漸失去了觀眾,這是因為如今的人們?nèi)鄙倭艘环N從容的心境。”
于丹拿昆曲中“杜麗娘游園驚夢”和“關公單刀赴會”作比喻:“杜麗娘是逛了園林才知春色如許;關公單刀赴會時賞了江景,才激蕩起一個大英雄的情懷。你再看如今的小白領為了競爭連談戀愛的時間也沒有,更不可能在面試或者談判的路上留意周遭風景,背單詞、想策略還來不及呢,可見我們的生活距離他們到底有多遠?”
“所以,其實我們看昆曲的時候不僅僅是在聽它的曲詞,而是在里面體會一段情懷和夢想,因為我們生活中真正缺少的是古人那種從容的情懷!庇诘ひ谎砸员沃
尋找缺失的“至情至性”
昆曲的“至情至性”是于丹對于昆曲的深切感受,也是她迷戀推崇昆曲的根本原因。于丹坦言:“昆曲是集文學集音樂、舞蹈,所有中國文化意向為一身的集大成者,它反映了一種文化態(tài)度,能夠讓我們的文化在整個世界文化坐標系中與眾不同。它不僅是簡單的一個戲曲形式,而是中國文化里面最深邃的符碼,我們從中所獲取的知識遠超出戲劇本身。我用八個字概括昆曲的特質,內(nèi)容上來講是‘至情至性’,讓我們賞心;從形式上來講是‘載歌載舞’,讓我們悅目!
“昆曲的美是一種虛擬之美,是一種寫意之美,是人的幻化之美在想象中共同完成的延伸,它沒有邊界,只要在它程式中帶出來的,你會在它一種既定的審美引導下去配合它完成一種默契的想象。”于丹也坦言,對于昆曲之美,每個人所能領略的程度也不同:“審美是一種眼光,是一種能力,一個在生活中能夠隨處發(fā)現(xiàn)美麗的人去看昆曲的時候,所把握住的美會比別人要多一些。其實昆曲也有一些很固定的故事,但是這些故事傳遞出來的內(nèi)容都能在濃縮之后真正怦然入心,讓大家一看就過目不忘!
名家看于丹
計鎮(zhèn)華:深入淺出一針見血
作為上海方面唯一參與錄制這檔節(jié)目的昆劇名家,計鎮(zhèn)華告訴記者,最初對于丹是“只聞其名、不識其人”:“只知道她是個名學者,不知道她原來也喜歡昆曲!背醮我娒,計鎮(zhèn)華就被于丹過目不忘的本領給震住了:“真不敢相信她居然能背《牡丹亭》、《長生殿》、《邯鄲夢》,他們告訴我于丹有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的本領,可是我們昆劇的本子可不是一般的小說,都是文言文,要不是對古典文學有一定造詣,那可不容易背,真是挺神奇的!
至于對文化名人于丹用“名人效應”普及昆曲這件事,計鎮(zhèn)華也表示認可:“雖說如今昆曲已經(jīng)是人類口述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但是它的受眾面依舊狹窄,于丹的這期節(jié)目可以說是為昆曲走進尋常百姓家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她的這一系列講座深入淺出卻又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昆曲的美,并將昆曲和當代人們的生活直接聯(lián)系起來,她為許多知道昆曲美卻不懂如何欣賞的人打開了一扇窗。況且我也認為昆曲的美本身就應該站在一個文學的高度來欣賞,才更恰當,而由一個學者來進行這一工作也最合適!
汪世瑜:雙手贊成求之不得
對于于丹“說昆曲”這事,算是發(fā)起者的著名昆劇表演藝術家汪世瑜是舉雙手贊成,他笑說:“于丹對昆曲的熱愛要從她的父親開始,她愛昆曲并且非常鉆研,并不是我們今天所謂的那種‘粉絲’。坦白說,昆曲到了今天,為什么老是爭而不信,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比如說2001年聯(lián)合國已經(jīng)頒布了昆曲是作為人類口述非物質的文化遺產(chǎn),中央每年都有一千萬元是給昆曲發(fā)展的基金。各地對昆曲也非常支持,我們各地政府也是給所有從事昆曲的人員全額撥款。這樣看我們的生存環(huán)境應該不錯,為什么昆曲的發(fā)展還是有一定的限度?我認為還是今天人們對昆曲不了解。”
對于有明星加盟為昆曲搖旗吶喊,汪世瑜表示求之不得:“于丹在人們的心目中無疑是個文化明星,而且是一個奇女子,她可以說是看東西過目不忘,對昆曲的這些臺詞不能說倒背如流,至少都能夠很順暢地背下來。作為我們一個昆曲演員要做到這點也很難,而她做到了。她的影響力又是非常之大,所以我相信她講昆曲寫書會使得我們許多國人也真正熱愛起昆曲。”(記者 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