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譚家菜,京華有民諺云:戲界無腔不學(xué)譚(鑫培),食界無口不夸譚(家菜)。可見其名氣之大,非同凡響。
據(jù)聞,譚家菜的創(chuàng)始人是清末翰林譚宗浚。此人酷嗜珍饈美味,幾乎宴無虛日。他一生不置田產(chǎn),卻不惜重金聘請京師名廚,令女眷隨廚習(xí)藝,博采南北菜系之長,逐漸獨創(chuàng)一派,形成甜咸適中、原汁本味,用料考究的“譚家菜”。譚宗浚身在衙門卻頗有幾分清高,因不善于官場應(yīng)酬,為上司所嫌,遂告病辭官,郁郁死于還鄉(xiāng)途中。
后來,譚宗浚之子譚瑑青,嗜好美食勝過乃父,人戲稱之為“譚饌精”。此后,他忽然想到打出譚家菜宴席招牌,有償服務(wù),凡欲享口福者,須托同譚家有舊者代為預(yù)約,每席收定金百元以備籌措。為了不辱沒家風(fēng),譚家還訂立了兩條規(guī)矩:一是所宴客人無論與譚家是否相識,均需給主人譚瑑青設(shè)一座位,以示譚家并非以飯莊為業(yè),而是以“主人”身分“請客”;二是無論訂宴席的人權(quán)位多高,都要進譚家門來吃,譚家概不出外設(shè)席。即使如此,前往訂座者仍接踵而至。那些軍政要人,金融巨子,文藝界名流,不惜一擲百金競求之;訂座排在一個月后也不嫌遲,每以赴譚家宴者為榮。抗日戰(zhàn)爭期間,北平淪陷,當時華北敵偽權(quán)貴,常為該宴的座上客。而譚家菜的生意日益興隆。
“譚家菜”究竟有什么獨到之處呢?其索價雖高,規(guī)矩亦多,也并未使慕名問津者稍減。原來那慢火煨出的魚翅、熊掌,湯清味鮮的紫鮑河鱗,無一不是精工細制,與一般著名飯莊的為求效率而急火猛烹的菜肴大異其趣。加以譚家古樸高雅的客廳,異彩紛呈的花利紫檀木家具,滿架玲瓏剔透的古玩,壁掛的名人字畫,也遠非一般飯莊可比。吃譚家菜確實是一種高級享受。
據(jù)說至50年代初期,在北京西單北大街路西曾掛出“譚家菜”招牌,仍由譚家的女主人掌灶,風(fēng)格依舊。也許正是譚家菜因不得已而面向社會,才由官府名流獨享而推向民間。不知從何時開始,譚家菜名廚被納入北京飯店,獨樹一幟,以招徠中外貴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