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體育新聞

廣州辦亞運帶動城市升級 長遠規(guī)劃讓羊城更宜居

2010年11月06日 10:17 來源:南方日報 參與互動(0)  【字體:↑大 ↓小

廣州亞運城綜合體育館,一座新城即將在它周圍崛起。王亮攝

  亞運能給廣州帶來些什么?又留下些什么?亞運遺產(chǎn)千千萬萬,而亞運場館無疑是其中最輝煌、最引人入勝的一筆。

  以亞運為坐標,以場館為骨架,大廣州城市結構多中心發(fā)展的磅礴格局呼之欲出。

  融賽時亞運城賽后宜居城

  盡管只能對著圖紙和模型認購,盡管每平方米均價超過了1.1萬元,但是9月26日啟動的亞運城商品房銷售,依然火爆局。

  在廣州番禺蓮花山下,占地2.73平方公里的亞運城已經(jīng)完成建設并移交給亞組委。這片賽時集體育比賽、工作、居住等功能于一體的區(qū)域之所以叫“城”而不是“村”,除了其功能健全之外,更在于其賽后將成為能容納一百萬人口的“廣州新城”的啟動區(qū),成功解決了賽后利用這一國際性難題。

  為此,亞運城在規(guī)劃布局和建筑上都充分考慮了空間的可變性和功能的多樣性。所有戶型都是按照居民需求建造,賽后稍加調整就可以成為居民生活區(qū),市民今后也可以使用亞運城內的各種綜合配套設施。

  亞運城還綜合應用了太陽能、水源熱泵等工程新技術、新理念,努力實現(xiàn)建筑節(jié)能低碳的目標。

  此外,亞運城內一些賽時配套設施也將在賽后轉變功能繼續(xù)使用,比如主媒體中心,賽后將會改建成購物中心;賽時物流中心將改建為三甲醫(yī)院……亞運會、亞殘運會結束后,一個高品質的生活社區(qū)將在此崛起。

  匯人本理念匯入城市建設

  體育盛會的舉辦及體育場館的建設,往往成為一座城市發(fā)展史上的“分水嶺”。

  1987年召開的第六屆全國運動會,天河體育中心在此后10多年間成功拉動廣州城市中心逐漸東移。

  2001年舉辦的第九屆全國運動會,廣州興建了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和170多項重大市政工程項目,城市空間的二次東進。

  事隔近10年,亞運來了。它帶來了進一步加快城市南拓的格局之變,也帶來了“創(chuàng)造新生活”的理念之變。在新建場館上,廣州向體育設施相對薄弱的城區(qū)和大學城傾斜,為居民就近享受體育設施提供便利。按照規(guī)劃,大學城體育場館賽后將作為大學的體育教學活動場所;增城龍舟賽場將改造成為濱水公園;從化馬術場賽后將成為香港賽馬會的馴馬基地……通過強化場館功能設置的多樣性和完善場館周邊配套設施,分布在各地的亞運場館在賽后將有效緩解新城區(qū)人均體育設施較少的現(xiàn)狀,成為廣州宜居城市環(huán)境的有機組成部分。

  廣州亞運會是近幾屆亞運會中,建設場館最少、用錢最省的一屆。訣竅在于新舊場館結合利用。如今走進天河體育中心,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先進的體育館已露真容,改造后的座位數(shù)增至8000個,除自行車、足球外,絕大部分競賽均可在此舉行。

  貫軌道交通貫串八成亞運場館

  有場館,就意味著有人氣;而有人氣,前提是交通配套到位。

  亞運前夕,6條地鐵新線和國內首條城際軌道交通線———廣佛線的陸續(xù)開通,貫串起80%的亞運場館,也為這一盛會提供更堅實的交通保障。據(jù)預測,亞運期間平均每天將有超過400萬人次的乘客使用軌道交通線網(wǎng)。

  軌道交通網(wǎng)的日益完善,為廣大市民的出行提供了便捷、舒適的交通服務。從11月1日開始的“限行”,讓很多廣州人體驗到公共交通的便捷。“綠色出行”有望在廣州從口號變成現(xiàn)實。

  廣州市計劃至2015年,軌道交通規(guī)模將比現(xiàn)在擴大一倍,建成和開通總里程比今年翻一番,達到476公里。

  通場館建設聯(lián)通經(jīng)濟增長新引擎

  廣州市委書記張廣寧曾說過:“2010年亞運會將為廣州城市經(jīng)濟帶來超過8000億元人民幣的收益。”這8000億中,有多少是“真金白銀”?

  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組數(shù)據(jù):2005—2009年,廣州全社會固定資產(chǎn)投資年均增長12.9%,比1999—2004年提高了5.7個百分點。2009年全社會固定資產(chǎn)投資總量達2659.85億元,比2004年增長近一倍。預計今年全社會固定資產(chǎn)投資對GDP貢獻率達到65%—70%,其中亞運工程對GDP的貢獻率將近20%

  固定資產(chǎn)投資遠遠不止場館部分,但亞運場館的建設和使用將對經(jīng)濟增長、社會進步產(chǎn)生持續(xù)而穩(wěn)定的積極作用。

  短評

  “場館就在家門口”

  北京奧運,我們記住了“鳥巢”和“水立方”,廣州亞運會,我們會記住什么?

  務實的廣州人也許會回答說:“場館就在家門口!

  亞運的腳步在逼近,亞運正以神奇的速度“感染”著這座古老而年輕的城市,“迎接亞運會,創(chuàng)造新生活”的理念已不知不覺地滲入廣州人的日常生活中。“場館就在家門口”,這無疑將大大滿足廣州市民日益增加的體育健身的需求。何謂“新生活”?不外乎是以人為本、健康陽光的生活方式。體育場館將成為廣州人迎接新生活的最佳載體,也將成為城市精神和市民風貌的最佳秀場。

  “為亞運建場館,但不把亞運作為終極目標!边@種理念作為普遍市民時時能在亞運場館里感受到;而作為決策者、規(guī)劃者,他們的眼光投向了城市發(fā)展的更遠方。

  亮點

  游泳館觀“山水”

  廣東奧林匹克中心新建的游泳跳水館有一個別具嶺南風味的名字———“云山珠水”。設計師孫一民說,場館外形俯看似兩條藍白的飄帶,隱喻了廣州北靠白云山、珠江水穿城而過的城市地理特征;館內可見淡淡天光從屋架間泄下,下有一泓清池,天光水色。

  廣州棋院抱水銜山,采用庭園和寬敞廊道相結合的布局手法,運用白云山麓開放的空間,將廣州人喜聞樂見的棋文化與嶺南山水園林建筑融為一體。

  設計師林冬娜說,考慮到南方濕熱多雨的特點,場館在東西向設計了遮蔭外廊,南北向設計了自然通風窗。

  “有表情的建筑”

  “海心沙”開放的空間要求開幕式場館有創(chuàng)新的設計。“珠江邊刮的是順河風,所以我們設計了半開放式的場館,絕大部分地方都不用開空調。”主創(chuàng)設計師胡展鴻說。

  新建的亞運城綜合體育館則被比喻成“有表情的建筑”。設計師潘勇說:“當我們目光注視著她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整個建筑的流動感,會感覺到她正慢慢走起來。”

  從亞運村升旗廣場望去,亞運城綜合體育館如飄逸的彩帶,線條感很強,不銹鋼的屋面板系統(tǒng)對自然光線的反應特別敏感,使建筑外形與自然環(huán)境、人的觀看角度形成“移步易景”的效果。。

  專題撰文:曾雅統(tǒng)籌:譚亦芳

參與互動(0)
【編輯:李季】
    ----- 體育新聞精選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shù)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wǎng)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
未經(jīng)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wǎng)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