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十月十九日電 題:抗日志士蔣渭水裔孫:臺灣新文化運動精神應繼承發(fā)揚
中新社記者 林國瑞 黃少華
為期三個月的臺灣新文化運動特展,十七日下午在臺北開幕。臺灣民主與文化先驅(qū)者、抗日志士蔣渭水先生的孫子蔣朝根,特地捐出九十三年前孫中山先生送給蔣渭水的威士忌酒,以及《臺灣雜志》、《臺灣民報》等一批珍貴刊物,供民眾參觀。
蔣朝根十八日在接受本社記者采訪時稱,文化是一個民族最重要、最根本的精髓,影響廣泛而深遠,臺灣新文化運動體現(xiàn)的精神仍有現(xiàn)實的意義,應得到進一步的傳承與弘揚。
上世紀二十年代,在日本的殖民統(tǒng)治下,為了因應民族運動與文化抗爭的需要,臺灣社會的知識菁英們發(fā)起新文化運動,以新文學、新戲劇、新歌謠與新美術等四大具體內(nèi)涵,啟蒙民眾、喚醒民眾、組織民眾、訓練民眾。通過他們的組織和宣傳,島內(nèi)民眾的民族意識有了很大的提高,民族抵抗運動形成了一個高潮。
出生于宜蘭的蔣渭水,是這一民族運動和文化運動的先驅(qū)。他一生秉持不妥協(xié)的民族精神,先后創(chuàng)立臺灣文化協(xié)會與臺灣民眾黨,為臺灣同胞爭取自由,與日本占領政府當局持續(xù)抗爭,生平受日警檢束拘留十余次,是臺灣最重要的反日意見領袖之一。
作為蔣渭水的后代,蔣朝根表示,早年雖從父輩中零星聽到關于祖父與新文化運動的往事,但對于這段歷史的了解很不全面。一直到近年來,臺灣一批學者對新文化運動進行研究和推介,人們才有所了解。他也是從六年前才開始從事有關祖父與新文化運動的史料收集工作。
他認為,在當年日本占領政府當局提倡“大同大團結(jié)”的環(huán)境下,臺灣新文化運動采用文化方式,反抗威權(quán),抵制同化,是一種很有眼光的行為。
據(jù)悉,為紀念蔣渭水和新文化運動,臺灣有關方面已先后出版了《蔣渭水傳》、《蔣渭水全集》、《蔣渭水紀念文集》,將臺北至宜蘭高速公路定名為蔣渭水高速公路,宜蘭市和臺北市也各有“渭水路”。二00六年八月五日,臺北市在大同區(qū)設立了“蔣渭水紀念公園”,并舉辦蔣渭水先生歷史照片回顧展。如今,臺北市還成立了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籌備處,準備將館址設在當年日本警察囚禁臺籍異議人士的大同警察分局。
今年五月七日,蔣朝根也與部分學者發(fā)起成立了蔣渭水文化基金會,他擔任執(zhí)行長。
蔣朝根先生說:“文化使人結(jié)合”。蔣渭水文化基金會的宗旨是“發(fā)揚精神、關懷社會、關心民謀、提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