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欧美亚洲精品第二,欧美精品在线播放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臺灣新聞
    時評:國共兩黨在新起點上擘畫兩岸和平發(fā)展新局
2009年05月27日 09:30 來源:新華網 發(fā)表評論  【字體:↑大 ↓小

    5月26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一行。 中新社發(fā) 任晨鳴 攝

版權聲明:凡注有“cnsphoto”字樣的圖片版權均屬中國新聞網,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與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26日下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會談,總結一年來兩岸關系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和經驗,擘畫兩岸關系在新的起點上繼續(xù)開創(chuàng)和平發(fā)展新局面。

  這是胡錦濤總書記和吳伯雄主席時隔一年后舉行的第二次會談。去年5月,國民黨在臺灣重新“執(zhí)政”后不久,吳伯雄即率領國民黨訪問團來京,與胡錦濤舉行會談并達成廣泛共識,推動兩岸關系實現(xiàn)歷史性轉折,取得突破性發(fā)展。

  此間專家指出,國共兩黨領導人此次會談,立足一年來兩岸關系業(yè)已取得的重大進展和歷史突破,旨在對下一階段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進行戰(zhàn)略規(guī)劃。

  在約一個小時的會談中,兩黨領導人都表示要繼續(xù)推動落實“兩岸和平發(fā)展共同愿景”,不斷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都認為要維護反對“臺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并不斷增強和深化互信;都強調要加強兩岸經濟合作,盡快商談兩岸經濟合作協(xié)議,以利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都贊同要積極促進兩岸文化教育交流,舉辦以文教交流為主題的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開始探討協(xié)商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協(xié)議;都主張兩岸在涉外事務中避免不必要的內耗,增進中華民族整體利益。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說:“這表明,國共兩黨立足兩岸客觀現(xiàn)實和特殊情況,通過認真總結和思考,已經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兩岸關系不斷實現(xiàn)和平發(fā)展的正確方向所在。”

  胡錦濤在會談中就在新的起點上進一步推動兩岸關系向前發(fā)展發(fā)表了重要意見,包括增進兩岸政治互信,全面加強兩岸經濟合作,加強兩岸文化教育交流,解決臺灣涉外事務問題,結束兩岸敵對狀態(tài)、達成和平協(xié)議,繼續(xù)國共兩黨交流對話等六個方面。

  王建民說,胡錦濤總書記的這六點重要意見,直接針對兩岸關系新形勢下的重點、熱點、難點問題,具有很強的操作性。胡錦濤講話提出在經濟合作繼續(xù)作為重中之重的同時,兩岸也要著手逐步解決政治、軍事難題及文化、教育交流問題,以開創(chuàng)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前進道路。

  會談中,兩黨領導人都強調了建立政治互信的重要性。胡錦濤提出,考慮到今后兩岸關系的發(fā)展前景,包括需要逐步破解一些政治難題,鞏固和增進雙方的政治互信尤為重要。堅持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是關鍵所在。吳伯雄表示,一年來兩岸關系發(fā)展的豐碩成果都是由于兩岸具備政治互信而取得的,兩岸政治互信的基礎就是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對兩岸的巨大沖擊,胡錦濤提出,今后一個時期仍然要把全面加強兩岸經濟合作作為重點,當前最突出的任務是共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雙方應該共同推進商簽兩岸經濟合作協(xié)議準備工作,爭取今年下半年談起來。

  吳伯雄表示,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兩岸更應該同舟共濟,相互扶持。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xié)議,兩岸有關方面應加緊研究,盡早協(xié)商。

  發(fā)揚中華文化是兩岸的共同責任。胡錦濤提出,新形勢下,我們要比以往更加努力地開展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共同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增強中華文化認同、中華民族認同。

  吳伯雄表示,雙方應該在教育、學術、科技、體育、藝術、青少年等各領域,推進交流整合的深度和廣度。

  此外,胡錦濤在會談中還提出,兩岸可以就國家尚未統(tǒng)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系問題、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問題進行務實探討。雙方要為解決這些問題進行準備、創(chuàng)造條件。雙方可以先由初級形式開始接觸,積累經驗,以逐步破解難題。

  會談受到眾多中外媒體和研究機構的高度關注。全國臺灣研究會執(zhí)行副會長周志懷說,此次國共兩黨領導人會談表明,肩負著歷史責任的兩黨,正在以遠大的戰(zhàn)略眼光,思考和解決未來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重大問題。(王建華 陳鍵興 趙博)

【編輯:吉翔
    ----- 臺灣新聞精選 -----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