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2005年8月23日,身著民族服裝的臺灣少數(shù)民族汪念月與陳宗仁等在鄭州與南陽鄧州臺灣村陳姓族長陳相富相見。 中新社發(fā) 賈建偉 攝
中新網11月30日電 據(jù)臺灣《中國時報》報道,三百多年前投效“反清復明”旗幟的臺灣鄒族勇士輾轉落腳鄭州,經歷多年波折后,勇士的后裔們已在河南鄧州市扎根。這批鄒族子孫知道自己真正的故鄉(xiāng)在臺灣,盼望多年,終于有機會到臺灣親眼看一看孕育父祖母們的那片山林阿里山,探視親人以及失散多年的族裔。
由中共南陽市委副書記賈崇蘭,率領的南陽政經、文旅業(yè)界代表團赴臺交流訪問,29日并于圓山舉行“宛臺文化旅游經貿合作洽談會”,除以文化表演宴饗在臺鄉(xiāng)親與業(yè)界人士,并以當?shù)厣羁痰臍v史人文、豐富的天然資源、與完善的交通運輸與投資優(yōu)惠方案,向臺灣的游客與企業(yè)招手。
南陽代表團團員約百人,在這次參觀拜會行程里,安排了一項非常特殊的探親活動。原來這百多人團體中,有些是臺灣鄒族的后代,相隔數(shù)隔百年后,準備回鄉(xiāng)探親。
2002年,南陽鄧州張村鎮(zhèn)上營村四十戶兩百多位居民,從祖先遺物中發(fā)現(xiàn)《鄧州臺灣土番墾屯陳氏家譜》,確認自己是臺灣少數(shù)民族的身份血緣后,就在村最北邊立下“臺灣村”牌樓。臺灣村的陳姓家族并跟著申請,將身份由漢族更改為高山族。
一直以來,村里居民有與漢人不同的深遂輪廓與膚色,也保有非常不同的生活習俗。除熱愛歌舞外,有一首守喪時吟唱的挽歌,歌詞內容是:“回去吧,回到大洋彼岸!那里有阿里山,那里有日月潭……”
陳家人依稀記得自己有位先祖,姓“依那思羅”,是高級軍官。鄭成功收復臺灣后,1661年響應反清復明口號,15歲的鄒族青年告別部落,到鄭軍部將黃廷的部隊里作馬夫,因驍勇善戰(zhàn)很受黃廷器重。清康熙年間,黃廷率十萬部眾歸附清廷,22歲的依那思羅,跟著接受清朝屯墾安排的黃廷落腳鄭州,并娶當?shù)蒯蠟槠奚滤淖,并取其妻姓諧音改姓陳取名為年。
后來,黃廷再次出兵臺灣,陳年托其帶次子元勛、三子元杰回臺灣阿里山老家,打算他日告老還鄉(xiāng)回臺灣團圓。但陳年72歲病逝鄭州后,在臺與鄭州的后代便失去聯(lián)系。
目前的“臺灣村”居民,已是依那思羅的第十三代子孫。這個故事2004年傳到當?shù)嘏_商吳天璽耳中,被感動的她回臺幫忙南北查找陳年次子、三子的后代。終于在2005年,找到陳家在臺灣這代的族長陳宗仁與其弟陳名利,他們還住在鄧州陳家族譜所記載的“貓地干社”,也代代口傳著一樣先祖事跡。
之后,又經歷四年等待,臺灣村的陳氏家族終能跨海赴臺。下周,他們將跟著南陽交流團上阿里山,不過,不是觀光買茶,他們可是回家探親呢!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