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南部的田野鄉(xiāng)間,風光旖旎,因山巒起伏,溪河密布,步移景換。但美景的另一面卻是脆弱的自然環(huán)境,地形陡峭,山高水急,有些地方開墾過度。行走南臺灣,不時會看到因洪水、泥石流泛濫而廢棄的河道、扭曲的路基,甚至斷橋,有的山區(qū)道路“柔腸寸斷”。大陸華南沿海諸省每年防臺風如臨大敵,防臺風同樣也是臺灣的要事。
臺風“莫拉克”卷過,給臺海兩岸都造成嚴重災情。8月8日開始,臺風帶來驚人豪雨,重創(chuàng)臺灣中南部。那攀升的傷亡數字,轟然倒臥的溪邊酒店,被泥石流淹埋的村莊,每一宗新聞都牽動著人們的心弦。
天變不足懼。連日來在臺灣,救災工作牽動民心。救人的與時間賽跑;搶險的風雨兼程。行政當局強調,救災救濟的規(guī)格不會低于“9·21”大地震。島內各地掀起捐款捐物的熱潮,民間組織、社會福利團體、演藝界、工商界等紛紛出力,已有多家企業(yè)宣布捐款新臺幣1億元,慈濟提供20萬份熱食。島內處處涌動溫熱的社會關懷。
就如臺灣發(fā)生其他重大新聞一樣,坊間議論總是很多。何以大雨就成災?事前低估了暴雨量嗎?有的問,投千億元治水,何以南臺灣仍成水鄉(xiāng)澤國?島內各界在反思,有人認為,太熱衷選舉,搞討喜的項目,基礎工程重視不夠或建設后輕忽保養(yǎng)。有媒體建議向大陸學習抗洪救災的章法,事前疏散居民的一套機制,就值得參考。平心而論,事情來得急,忙亂難免,其間失落的環(huán)節(jié),則應潛心反省,亡羊補牢。
同遭天災,兩岸同胞感同身受。大陸各方迅速表達了高度關切,中臺辦、海協(xié)會等致函慰問,捎去關心,并表示愿據臺方需求和意愿,對救災和災后重建提供援助。中國紅十字總會開通了熱線,接受社會捐贈。在臺參訪的大陸團組和旅游者,也參與到賑災行列……
曾經,兩岸對峙、隔閡,當災害發(fā)生,即使想向對方表達關懷,常常不得其門而入。去年汶川大地震后,局面大為改觀。所以,兩岸相互釋出的一切善意,都值得備加珍惜。兩岸人民共同抵御自然災害,將加深了解,增進情感。人們期待彼此良好的互動,得到延續(xù)和深化。 (連 天)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