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結束的“漢光26號”軍演中,臺軍45架“幻影”戰(zhàn)機全副武裝,從新竹基地飛往花蓮佳山基地“保存戰(zhàn)力”。隨后,最新一期美國《國防新聞》披露,“隱匿”于花蓮的佳山基地是臺軍最大的飛機地下防空洞……
事實上,多年來佳山基地對外界來說一直是個謎。由于它擁有重大戰(zhàn)略價值,該基地一直處于保密狀態(tài)。外界對它的了解僅限于“某型戰(zhàn)機轉場佳山基地”、“佳山基地演練跑道修復”等新聞簡訊,即使在互聯網上,除了幾張“谷歌地球”提供的衛(wèi)星遠景外,連張近景照片都找不到。如此低調神秘,令人越發(fā)好奇——— 這個“佳山基地”到底是做什么用的?
“掏空中央山脈”藏戰(zhàn)機
說起臺軍的“地下空軍基地”,就不能不提臺軍的“戰(zhàn)機鉆地”計劃。
上世紀70年代末,隨著美國宣布與臺灣“斷交”,蔣經國責令臺軍盡快制訂出“保衛(wèi)臺灣”的防務計劃。臺“國防部”最后決定“深鉆地洞”,主體設想是將臺灣中央山脈的東部掏空,將臺灣絕大部分的先進作戰(zhàn)飛機藏于山洞,以躲避臺灣所受到的第一輪攻擊,保存作戰(zhàn)實力。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臺空軍正式實施名為“建安三號”的戰(zhàn)機鉆地計劃,包含828工程 (花蓮佳山)及737工程(臺東志航)。第一個地下機庫工程1984年動工,1992年完成,位于花蓮縣新城鄉(xiāng)的佳林村、秀林鄉(xiāng)的大山村,工程設計者取兩村各一字而稱之為“佳山基地”,后又進行了后續(xù)工程的建設,耗資400多億元(新臺幣,下同)。該項工程的主體內容是在花蓮佳山一帶挖出數十個大小不同、相互連通的山洞,可停放250架戰(zhàn)機,并修建了一條長達2500米的飛機跑道與花蓮空軍機場連接。機庫周圍還修建了導彈基地、彈藥庫、油料庫、小型醫(yī)院、指揮管制系統(tǒng)和通信系統(tǒng)。為了完成這個復雜艱難的828工程,臺軍工兵耗時十年,事后稱“感覺像秦始皇派工修建長城一樣”。上世紀90年代中期,臺軍又投資100多億元,在靠近佳山基地的臺東縣境內,建成了第二個地下機庫,并以抗日名將高志航之名命名為“志航基地”。
作為臺軍空防的最后一道防線,佳山基地各項管制措施相當嚴格,即使是基地內部人員,也根據任務性質在識別證上設定不同標號,只能在限定區(qū)域內活動。
進可攻退可守的“地堡”
當然,臺軍花血本建造這種超級“地堡”絕不僅僅是為了 “藏戰(zhàn)機保存實力”,而是向著多功能的“地下空軍基地”努力。
據臺軍方披露,在佳山基地的坑道里,藏在巨大鐵門后的戰(zhàn)機除了進行戰(zhàn)備保存外,就是隨時待命執(zhí)行任務,一旦接到出擊命令,重達8噸的鐵門可以在60秒內打開,讓戰(zhàn)機直接滑到跑道頭升空應戰(zhàn)。
佳山基地的戰(zhàn)管中心還與臺北的空軍作戰(zhàn)中心聯機操作,并與電訊監(jiān)察中心共同判讀任何截聽到的無線電波,據稱電監(jiān)能力在亞洲僅次于駐日美軍。此外,佳山基地還配備有“天網防空系統(tǒng)”,戰(zhàn)情室5個大顯示幕的正上方有一盞紅燈,只要有解放軍飛機進入臺灣海峽,這個紅燈就開始閃動示警。
對于臺空軍來說,這種“地下空軍基地”主要有兩種作用:一是防守,目前臺空軍的骨干機場基本部署在臺灣島西邊沿線,接戰(zhàn)時,主戰(zhàn)飛機會先從原駐地機場起飛,避免被擊毀在地面上,如果駐地機場遭到攻擊無法降落,這些飛機可以選擇東部的佳山和志航的地下機庫。二是攻擊,佳山基地和志航基地都在臺灣東海岸,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佳山在北,與花蓮港海軍基地相呼應,隨時可保衛(wèi)臺北、基隆、淡水;志航在南,與高雄左營、屏東軍港相呼應,且可隨時支援澎湖列島與金門。臺灣軍方想盡辦法構筑這種進可攻退可守的防御體系,主要是為了在戰(zhàn)時爭奪制空權和制海權。
導彈“攻擊死角”建基地
為了營造這一關鍵的防御體系,臺軍在基地選址和周邊配套上都做足了功夫。除了佳山、志航兩大地下機庫之外,這一防御體系還包括花蓮空軍基地和花蓮海軍軍港。從地圖上看,從花蓮東部海域到中央山脈,海軍軍港、空軍機場和佳山基地一字排開,互為倚靠,再加上臺灣“中油”公司在附近建造的多個大型儲油庫,這里顯然已經成為臺灣東部的防衛(wèi)重地。
臺軍之所以在花蓮、臺東修建這種 “地下空軍基地”,除了這兩個基地位于臺灣東部中段,向北支援和向南支援都比較方便之外,也因為這里也是東部交通比較便利的——— 花蓮正好是臺灣環(huán)島鐵路的一個車站。更為關鍵的是,由于佳山、志航基地正好處于西緩東陡的臺灣中央山脈東坡,從臺灣海峽看,這兩個“地下空軍基地”等于藏在懸崖下頭。要攻擊破壞這里,導彈要先飛越中央山脈,再陡降攻擊東向面海的目標,從彈道角度看難度非常高,建成軍事基地是非常理想的。
不過,盡管身處導彈“攻擊死角”,臺軍還是為這一戰(zhàn)略要地準備了多種防護措施,佳山基地和花蓮基地四周25平方公里的區(qū)域防守嚴密,光是對空導彈的陣地就有九處,構筑了密集的對空火力網。
大有深意的“蘇花高速”
即使有這樣的天然環(huán)境和防空準備,臺軍依然很擔心那條2500米跑道戰(zhàn)時遭擊毀,屆時“地堡”里有再多的戰(zhàn)機也飛不起來。因為基地山體內雖有油庫和武器庫,卻因為安全原因不能在洞內加掛彈藥和油箱,必須先拖到洞外裝備至少20分鐘,戰(zhàn)時很可能因此遭攻擊癱瘓。
為了讓戰(zhàn)機“多一條生路”,臺軍又瞄上了“蘇花高速”。這條高速北起北宜高速蘇澳段,往南穿越中央山脈東麓,途經佳山基地東側,全長僅86.5公里,卻有隧道11座、橋梁20座。即使島內環(huán)保團體多次抗議施壓,臺當局依然堅持要修這條施工難度極大、造價極高的公路,甚至將其列為“臺灣新世紀10大新建設”之首,準備了926億元的巨額預算。
因為按照臺軍規(guī)劃,戰(zhàn)時佳山基地內的飛機將利用蘇花高速公路起降飛機。臺“交通部”人士曾透露,該公路靠近佳山基地的近10公里路段沒有中央隔離帶,路面寬度有6個車道,其公路混凝土澆灌厚度相當于中型機場跑道。此外,這部分路邊不安裝路燈,還會加設類似于標航燈的地面燈光導引設施,將其作為戰(zhàn)機起降替代跑道的作用十分明顯。
海峽導報記者 劉強
參與互動(0) | 【編輯:呂展】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