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于一月十二日進行的臺灣第七屆“立委”選舉進入最后沖刺階段,十一日,一候選人的摩托車隊在臺北市萬華區(qū)掃街拜票,大打“告急牌”。 中新社發(fā) 陳立宇 攝
|
前言:為了能在明天的臺灣第七屆“立委”選舉中獲勝,長時間以來,各路人馬掃街拜票還彼此抹黑叫罵,不斷上演各類異聞、緋聞、丑聞,全島熱鬧異常。但是很多臺灣年輕人卻對此不聞不問,因為“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專家把這種現象稱之為政治冷感。昨日,本報記者綜合臺媒相關報道并連線臺灣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暨政治經濟研究所助理教授周志杰,對該現象進行闡述與分析。
政治“天王”電視露面 冷感青年立馬轉臺
每逢選舉,島內各路政治人物為打贏選舉戰(zhàn),總是花招盡出,熱炒選情,把全民卷入一場場 “政治豪賭”當中。但是就是有人不買賬,不知從何時起,200多萬臺灣年輕人中的多數人開始覺得這些政治作秀索然無趣,寧愿上網沖浪追求個人的一片小天地,或是以看鬧劇的心態(tài)來討論、嘲弄這些秀場,但絕不參與投票。
以下的這些事例和言論,或許能讓你感受其中。校園中的論辯社團處于倒社邊緣,倒是教人賺錢的證券交易社受青睞;青年們只要在媒體畫面看到政治“天王”出現就飛快轉臺,藍綠政治人物的魅力遠不及 “星光幫”(大陸超女之類的娛樂節(jié)目)和王建民(在美國知名棒球隊打球,就如大陸人熟悉的姚明);“臺灣的政治鬧劇實在是比娛樂節(jié)目還精彩,我們就是拿他們當笑料看的,藍色加綠色,就是五彩繽紛”,更有年輕人如是直言:“投票,阿公阿婆做的事,都是豬頭,選誰還不一樣”;大學校園的學生會長也無奈地感嘆,學生不僅對校外的選舉不關心,對校內選舉也很冷漠,近些年學生會長投票率最低僅為7%。
對于這些現象,島內評論稱,現在年輕人心理難以捉摸,他們關心婚前性行為遠高于投票,關心失業(yè)率遠高于投票率,關心自己遠高于扁謝馬蕭或政黨的政治前途,生活的意義只有學習分數、工作成績和 “排骨飯好好吃”。他們大多有政治冷感。
選舉作秀政治空轉 “事雖關己又能如何”
政治冷感,周志杰解釋說,在西方政治學中稱之為政治冷漠,指民眾對政治事件的不關心和對選舉的乏味。
周志杰說,現在臺灣年輕人的政治冷漠,多表現在不去投票,盡管他們對現狀不滿意,也很想改變現狀,但是只停留在討論政治的關心層面,而拒絕付出行為去參與投票。
臺灣年輕人緣何會患上這樣的政治冷感癥?對此,周志杰分析說,其一,跟年輕人抱著 “事不關己,切莫多理”的心態(tài)有關,F在的年輕人感覺生活還比較安穩(wěn),熱衷“醉生夢死”,及時行樂的觀點占據了多數人的思想,且群體性活動差,喪失理想性和缺乏遠景規(guī)劃,傾向務實主義,有時卻顯得太過實際,會為一些在很多人看來 “微不足道”的目標例如買個品牌物品而制訂奮斗日程,政治呢,則感覺離自己太遠。
其二,這是臺灣政治環(huán)境惡化的產物。臺灣知名文化人龍應臺說過上世紀80年代的年輕人被灌輸“乖”的理念,年輕人“不會鬧事”,而“威權時代”結束后,民主開放了,現在的年輕人卻變得無所適從,變得“不想問事”,周志杰認為這其實跟臺灣多年來的政治大環(huán)境扭曲有關。
這幾年來,臺灣政治被政黨操弄,民主品質非但沒有提升,反而大倒退,而關乎民生的一些重大公共公益議題不被重視,政黨卻“熱衷”玩弄妖魔化對方,操作“族群”、“統(tǒng)獨”、“國家認同”等所謂的“重大”議題,導致政治空轉、經濟不景氣,從而也使年輕人產生厭倦、厭惡感,甚至失望感,自己曾經票選出來的政治人物的所作所為,與原本的政治期望落差太大,年輕人也對政治人物的認同失去了興趣,認為政治人物都相差無幾。年輕人對現狀不滿,但又認為自己的卑微表態(tài)和舉動又怎么能撼動大局,“事雖關己,又能如何”。
眾人拾柴積少成多 敢用選票改善現狀
臺灣年輕人的政治熱情并沒有完全喪失,2006年參加紅衫軍倒扁運動,2007年上百個學生、工運、環(huán)保和婦女等民間社運團體逾2000人,在臺北發(fā)起“全臺斗陣挺樂生”大游行,要求保存位于臺北縣新莊市的樂生 (麻風病患者)療養(yǎng)院。
對此,周志杰認為這主要觸及經濟及公益公平的議題,其實,年輕人只要觸碰適合的議題,就會受到感動而起身投入,畢竟“各個角落都還是有點點星光存在的”。周志杰還表示,年輕人應該以更積極務實的態(tài)度對待政治,參與投票來改變政治,而不是被動地讓政治改變自己。
2000年臺灣 “總統(tǒng)大選”,一波一波的大學生回鄉(xiāng)投票給當時正 “蓬勃向上、奮發(fā)有為”的陳水扁,那年陳水扁得到的年輕選票(30歲以下)合計贏了連宋50萬票,而這樣有投票權的年輕人 (臺灣規(guī)定20歲就享有投票權)達到200多萬,可見年輕人的力量不可小視,在臺灣政壇就流行這么一句話:“誰爭取了年輕人,誰就贏得選舉”。周志杰認為,年輕人不應當輕易放棄或逃避投票,而應當努力來改變不滿意的現狀。
周志杰說,現在的年輕人應該把格局放大,其實他們的不滿意之處往往是對周邊的生存生活現狀不滿,以及個人的失意,他們也應該看清這些不滿意的源頭,正是政治大環(huán)境的惡化導致經濟不景氣,而影響了他們的利益。年輕人有權利選擇“統(tǒng)治”自己和分配利益的人選,不要看不起一個人的小力量,把手中的選票積少成多,也許就能直接或間接地改變一個選舉結果。
周志杰表示,在 “立委”選舉即將到來之際,國民黨和民進黨都大力催生、搶奪青年票,國民黨有青年團,民進黨也到大專院校成立青年聯盟,他認為國、民兩黨的動作有“權力誘引”之謀,炒短線之嫌,政黨有責任從戰(zhàn)略上重視,作出系統(tǒng)、高度、正義的論述,培養(yǎng)年輕人關心政治的習慣。
導報記者 林連金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