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AAAAAAAAA毛片免费,亚洲在AV人极品无码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臺灣新聞
    五四精神在臺灣從未斷絕 時代重拾熱血與理想
2009年05月04日 09:36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發(fā)表評論  【字體:↑大 ↓小

    臺灣大學校園中傅園里的“斯年堂”,是中國現(xiàn)代著名史學家、教育家。曾任北京大學校長、后任臺灣大學校長的傅斯年的墓園,由漢白玉石筑成。 中新社發(fā) 陳立宇 攝

版權聲明:凡注有“cnsphoto”字樣的圖片版權均屬中國新聞網(wǎng),未經(jīng)書面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中新網(wǎng)5月4日電 斯人雖已遠,典型在夙昔。臺灣《聯(lián)合報》日前刊發(fā)專題報道指出,今年是五四運動90周年,盡管兩岸對五四運動的看法仍有異同,但今年都不約而同地舉辦大型慶祝活動。臺灣除了舉辦五四座談會,還有五四人物影像、書信、藏書展,以及首創(chuàng)的五四故居導覽,規(guī)模是歷年之最。

  高舉五四火把赴臺的先覺者

  五四運動一萌芽,便在臺灣落下了種子。政大臺文所所長陳芳明表示,點燃臺灣新舊文學論戰(zhàn)火把的張我軍,便是在1920年代赴北京求學時受胡適啟發(fā),被稱為“高舉五四火把回臺的先覺者”。

  一九四九年隨國民黨播遷,五四人物如胡適、傅斯年、羅家倫、臺靜農(nóng)相繼赴臺。然而在高壓的政治氛圍中,魯迅、周作人等人著作遭禁,入臺的五四健將也絕口不提五四精神。一直到解嚴,整整近四十年的時間,五四被簡化為文學與浪漫的代名詞。

  文訊雜志總編輯封德屏認為,“五四精神在臺灣從未斷絕,只是成為伏流潛藏!贝舜挝挠嵤崂62位五四人物史料,從舊書攤中找到當年大量“禁書”,發(fā)現(xiàn)即使在白色恐怖年代,仍有許多讀者在黑暗中點起五四的燭光。  

  由傅斯年擔任首任校長的臺大,更直接繼承五四發(fā)源地的北大精神。臺大中文系教授柯慶明說,他進入臺大念書時,有一半的老師來自五四時期的北大;中文系系刊“新潮”,便取自五四“新潮社”。他還記得,保釣運動貼在臺大的標語,便是羅家倫所寫的“五四運動宣言”。

  歷史之輪緩緩轉動。五四時代推動的白話文運動,在網(wǎng)絡時代翻轉成要求重視文言文的“搶救國文運動”。

  五四人物在兩岸命運更是有起有落。當年在上海大打筆戰(zhàn)的魯迅、梁實秋,一位在大陸享有崇高地位,故居、博物館遍及各地;一位入臺后潛心教學,到處播撒白話文種子。

  重拾五四 重拾熱血與熱心

   “我們紀念五四,紀念的是哪一個五四?”學者柯慶明指出,五四包含了是學生愛國運動、新文學革命、民主與科學啟蒙運動。

   國民黨視“學生運動”是搞垮國民黨的關鍵,赴臺后一度絕口不提,將五四簡化為“五四文藝節(jié)”。五四高舉的“民主、科學”大旗,被蔣介石安上“倫理”兩字,成為“倫理、民主、科學”。

  柯慶明表示,也許有人認為五四精神陳義過高,“正因如此,我們更應該紀念五四,因為這時代需要的就是理想!”封德屏則認為,在學生、知識分子對社會冷漠的這個時代,紀念五四讓我們“重拾五四精神的熱血與熱心!”

  聯(lián)合報還刊發(fā)近400字文章向讀者介紹了五四運動的始末,該報另一篇文章《當年火燒趙家樓 曹汝霖跳窗逃》從北京的歷史舊址出發(fā),向臺灣民眾講解了“火燒趙家樓”的有關歷史。

【編輯:吉翔
    ----- 臺灣新聞精選 -----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shù)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wǎng)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
未經(jīng)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wǎng)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