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陽光下,泰雅老人方阿妹正在整理菜畦。
90高齡的方阿妹是為數(shù)不多仍然健在的泰雅文面老人之一。
總人口數(shù)約為9萬人的泰雅人是臺灣“原住民族”的第二大族,分布在臺灣北部中央山脈兩側以及花蓮、宜蘭等山區(qū),文面被認為是泰雅人最重要的族群識別標志。
泰雅文化工作者田貴實先生告訴我們,對男子而言,文面是成年的標志,也是勇武的象征;對于女子,則是善于織布的標記。同時,文面還有辟邪、美觀和祖靈識別的作用,經(jīng)過完整文面的泰雅男女生時受到族人的認可、敬重,死后則可順利通過“彩虹橋”,到達祖靈承諾的安息之鄉(xiāng)。但文面的風俗在日據(jù)時代被禁止,如今尚存的文面老人已不多(見圖)。
花蓮太魯閣風景區(qū)旁的秀林鄉(xiāng)富世村,有田貴實的家,也是他的文面工作室。50多歲的田貴實原是水泥廠工人,有感于泰雅人文面?zhèn)鹘y(tǒng)被人歪曲和日漸消逝,他從1993年開始做泰雅人文面的研究和保護工作,最大的心愿是建一個泰雅文面博物館。他拿起相機,走入山林,為300多位文面泰雅老人拍下影像資料,收集復制了很多泰雅人的用品。這些工作主要靠撰寫有關文章、售賣復制品及在國外舉辦展覽來維持。
方阿妹的一幅文面照片就掛在田貴實工作室里。額頭所文的圖案已經(jīng)模糊,一只眼睛也已失明,眼神卻依然安詳平和。田貴實最擔心的是,健在的文面老人越來越少了,他估計5到10年內,隨著文面老人的逐漸離世,泰雅文面會在臺灣這塊土地上消失。
田貴實那面積不大的工作室,參觀人數(shù)已上萬。田貴實也經(jīng)常到訪大陸,與大陸少數(shù)民族交流。他說:“我發(fā)現(xiàn),和泰雅人一樣,大陸的黎族和獨龍族也有文身的傳統(tǒng),并且兩岸的文身在很多文化特質上有重疊,其他方面共同的習俗也很多。我這才了解到,原來我們是一家人。希望透過我的展覽,讓兩岸少數(shù)民族之間能夠相互認知,彼此了解!
泰雅人驍勇善戰(zhàn)、堅韌耿直,在日本侵臺時期,曾多次爆發(fā)激烈的抗日斗爭。走在泰雅部落,耳畔不時傳來張雨生的歌聲。張雨生的父親是來自大陸的國民黨軍人,母親就是泰雅人。在高亢清越的歌聲中,我們回味著泰雅人的美麗與哀愁,漸行漸遠。本報記者 王 堯 聶傳清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