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臺“教育部”擬將明年臺灣中小學教科書能力指標用語改為“華語文”的爭議,臺“總統(tǒng)府”2日指出,“國民”稱呼自己的語言就是“國語”,教科書相關(guān)用語應(yīng)在這項原則下求取一致。
據(jù)臺灣“中央社”報道,有報道稱,臺“教育部”擬將明年中小學教科書能力指標用語“國語文”改為“華語文”,此消息引發(fā)部分學者質(zhì)疑臺灣當局延續(xù)民進黨的“去中國化”政策。
對此,“總統(tǒng)府”發(fā)言人羅智強表示,外國人稱呼臺灣使用的語言,或“本國人”在與外國人介紹自己所用的語文時,習慣上會以“華語、華文”稱呼,臺灣當局并不排斥。
但他還稱,“中華民國”的“國民”稱呼自己的語言就是“國語”,“國語”是對“本國”使用語言的官方的、正式的與習慣的稱呼用語,這中間的區(qū)分非常明確,教科書相關(guān)用語也應(yīng)在這項原則下求取一致。
羅智強表示,馬英九已指示“行政院”,必須依這項原則辦理,如果外界有疑慮,就要把當局立場說清楚。
對于“國語”改“華語”引發(fā)外界抨擊,臺“行政院”則表示,九年一貫課綱調(diào)整的只是課綱能力指標的說明文字用詞,并不會改變現(xiàn)行“國中”小課程與課表“國語文”的名稱,不會影響到教學;如果外界對此還有疑慮,“教育部”將會進一步斟酌。
此事件也引起了臺灣各界學者的憂慮,臺灣競爭力論壇1日上午召開記者會,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黃光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亞中、知名政論家南方朔等出席。
記者會上,張亞中表示,即將于明年正式施行的臺灣“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有兩大特點:將行之有年的“國語”(一至六年級,也就是小學階段)與“國文”(七至九年級,也就是初中階段)課程名稱,改為“華語”與“華文”;以隱晦的方式,將中華文化的傳統(tǒng)歸類為外國的文化,而所謂的“本國文化”,則主要意指臺灣一地的文化。該課綱是扁當局趕在下臺之前于2008年4月份通過的。島內(nèi)政黨輪替迄今兩年多,臺灣教育主管部門一直沒有加以處理。張亞中表示,如果此一課綱正式實施,將形同馬當局延續(xù)了扁“政府”時期的沒有完全成功的“去中國化”政策,這自然是茲事體大的問題。張亞中說,當“國文”變成“華文”,“國語”變成“華語”時,我們看不出兩岸關(guān)系的和平發(fā)展還能有什么基礎(chǔ)?期望海內(nèi)外有識之士共同發(fā)揮力量,促使有關(guān)當局能夠迷路知返!
黃光國說,臺灣的“國語”,在大陸稱之為普通話。臺灣一直堅持文化中國,這是很有效果的,例如大陸觀光客來臺,可以在臺灣看到很多的中華文化。陸生來臺念書,文化中國也是臺灣吸引陸生的強項之一,很可惜臺灣教育部門很多官員不瞭解這個重要性,二次政黨輪替后竟然還“扁規(guī)馬隨”,實在非常奇怪。
臺灣佛光大學文學系主任謝大寧認為,中小學教科書把“國文”、“國語”廢棄掉,茲事體大,因為這就是臺灣與大陸“一邊一國”的邏輯,如果有關(guān)當局實行扁時代“脫離中國”的政策,讓中小學生上“臺灣國”的語文課,實在是荒唐透頂。ōh(huán)球網(wǎng))
參與互動(0) | 【編輯:朱鵬英】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