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妻[21p]大胆,亚洲一本色道中文无码AV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臺灣新聞

臺海重大協議推動和平 兩岸ECFA降低開戰(zhàn)可能性(2)

2010年07月03日 10:20 來源:國際在線-世界新聞報 參與互動(0)  【字體:↑大 ↓小

  對于ECFA,與臺灣優(yōu)勢產品高度重疊的韓國充滿醋意。韓國貿易協會在ECFA簽署的當天發(fā)布報告指出,ECFA的簽署勢將對韓國出口企業(yè)帶來沉重打擊。該協會呼吁政府早日與中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

  臺灣輿論認為,ECFA如能有效落實,也將為執(zhí)政的國民黨帶來“黃金10年”。臺灣《中國時報》認為,ECFA不僅是兩岸關系日趨緊密的劃時代發(fā)展,更是國民黨與民進黨基本路線、政黨形象與支持群眾愈益分明的劃時代發(fā)展,是兩黨政治的分水嶺。

  臺海開戰(zhàn)可能性大降

  不少媒體都注意到,簽署ECFA的兩方,在獲利上并不對等。香港《大公報》日前的一篇文章指出,臺灣明顯是受益更多的一方,而大陸慷慨讓利,在經濟盤算上少了一些利益,但在爭取臺灣民心,促進兩岸和諧、增強互信的政治局面上,則大大得分。

  輿論普遍認為,ECFA的簽署,將會極大地促進兩岸間的經濟融合,進而降低兩岸發(fā)生武力沖突的可能性。用英國《金融時報》的話來說,ECFA將使得100多公里寬的臺灣海峽“變窄”。

  長期以來借臺灣問題牽制中國發(fā)展的美國,對ECFA協議的簽署也持積極的態(tài)度。馬英九日前表示,美國基本上支持ECFA,因為臺海增加互動、減緩緊張符合美國的利益。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文章則評論說,ECFA的簽署給臺灣帶來的好處要多于給大陸帶來的好處,而這不僅僅局限于經濟方面。報道指出,臺灣島內政治反對勢力稱ECFA就是要把臺灣“港澳化”、是“賣臺”,而即使拋開香港現狀并不糟糕的事實不說,這些人還忽略掉一點,那就是如果臺灣大部分人都反對政治上統(tǒng)一,那么大陸唯一可采取的就是軍事手段。法國著名經濟學家巴斯夏指出,貿易越廣泛,戰(zhàn)爭的代價就越高,經貿關系增強可以降低軍事沖突的危險。

  不過,ECFA的簽署并不意味著兩岸在不久的將來走向統(tǒng)一。在卡塔爾半島電視臺6月9日播出的專訪中,臺灣當局領導人馬英九聲稱,“并不排除與大陸簽署和平協議,但沒有時間表,因為不能確實地預測雙方需要多長的時間來處理彼此之間許多緊迫的經濟問題。”

  實際上,島內綠營在反對ECFA時,一個重點策略便是將其無限政治化,說簽訂ECFA是“中國(大陸)并吞臺灣的第一步”。但根據臺灣《遠見》雜志民調中心的民調結果,有6成的臺灣民眾認為,兩岸簽ECFA并不等于臺灣被大陸統(tǒng)一。

  中國全國臺灣研究會執(zhí)行副會長周志懷日前在一個研討會上指出,兩岸協商越往后難度越大,雙方妥協的空間越小。從現在到2012年,臺灣島內形勢進入選舉敏感期。在選舉壓力之下,兩岸關系是否還能像前兩年一樣走得快且穩(wěn)值得關注。

  臺當局還有很多挑戰(zhàn)

  ECFA協議簽訂后,臺灣方面還需經立法院批準。輿論認為,由于國民黨在立法院占據多數席位,因此通過協議應該不成問題。只不過,民進黨可能會借機再生事端。但即便是綠營所做的民意調查也顯示,支持ECFA的民眾占到了6成以上。

  馬英九定于7月1日宣布“后ECFA經濟戰(zhàn)略”。據媒體分析,此舉除了為兩岸協作、提升臺灣競爭力造勢外,背后更是要借ECFA打勝今年底的“五都”選舉以及2012年的“總統(tǒng)”選戰(zhàn),鞏固國民黨的執(zhí)政地位。

  分析人士認為,在ECFA簽署后,馬英九政府仍然面臨著多重挑戰(zhàn)。其一,ECFA帶來的好處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會顯現,能否讓臺灣民眾盡早看到協議帶來的利益,將會影響馬英九當局的支持率。其二,馬英九當局此前一再表示,與大陸簽署ECFA將為臺灣與其他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掃除政治障礙。臺灣能否兌現這一點,也將對馬英九構成挑戰(zhàn)。

  目前,臺灣只同中美洲5個“邦交國”簽有自貿協定,這些國家的市場占臺灣全球出口總額還不到0.2%。本月初,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馬朝旭表示,反對臺灣自行與其他國家達成官方性質的自由貿易協定。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非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臺灣跟大陸簽ECFA,跟臺灣和國際社會簽FTA不能混為一談。FTA跟外交和國際政治有很密切的關系,不是單純經貿的東西,如果把它政治化,對兩岸來說就會出現障礙和問題!

參與互動(0)
【編輯:官志雄】
    ----- 臺灣新聞精選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