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70年代的綠軍裝、中山裝、工裝,80年代的喇叭褲、蝙蝠衫、健美褲,90年代的文化衫、校服,直至進入新世紀以來的時尚服裝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的紅心T恤……10月19日,在北京市大紅門新世紀服裝商貿城內,這些代表著改革開放30年來的經典服飾重新出現在市民的視野中,這家商貿城的職工們身穿代表不同年代的“時髦衣服”,進行了“‘穿’越30年”行為藝術展示。
在新世紀服裝商貿城商場內,一個改革開放30年服裝變遷展覽與行為藝術展示同時進行。人們在商場的櫥窗內看到:布票、;晟、皮爾·卡丹……一系列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的社會流行用語首先映入眼簾。在櫥窗外,身穿各個年代“標志性服裝”的模特,分別代表著工人、市民和學生等不同身份的人群。
其中,一個代表上世紀70年代工人形象的男士身穿一身藍色工作服,推著一輛老式“永久牌”自行車,展示著當年的“流行風尚”;一個小伙子身穿;晟、戴著蛤蟆鏡,手彈吉他,邊走邊唱,這是上世紀80年代時尚潮流青年的形象再現。
“‘穿’越30年”行為藝術展示不僅吸引了眾多市民駐足觀看,而且引起了許多市民的共鳴。許多觀眾看了不同年代的服裝展示,感慨萬千,他們說,改革開放30年來,社會變化太大了。
“30年前,我們的穿著款式單一,而且布料單一,常常是‘一件衣服四季穿’。”上世紀60年代末出生、從事服裝生意的江華說,“今天,我們的穿著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不但布料五顏六色,而且款式新穎!
在政府機關工作的吳女士回憶起自己的童年生活:“我們小時候非常盼望過年,因為只有過年,家里才會給孩子做新衣服,平時穿的基本上都是兩個姐姐穿過的舊衣服!
“小時候,離過年還有一個月的時候,媽媽就買來小花布,自己裁剪,為孩子們準備過年的新衣服! 吳女士說,“媽媽每天晚上踩縫紉機直到深夜。第二天我們一早起來,第一件事就是看自己的新衣服做成什么樣子了。”
吳女士的感受只是同時代許多中國人心路歷程的一個縮影。
1979年春天,法國著名時裝設計師皮爾·卡丹應邀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行了一場服裝表演。臺上衣著的多姿多彩與臺下的一片“灰、黑、藍”形成了鮮明對比。27年后的2006年,中國設計師謝鋒帶著他的服裝品牌成功登陸巴黎時裝周,成為中國設計師進軍國際時裝界的一個標志。
在不到30年的時間里,中國人的生活水平和審美觀念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在一個物品愈發(fā)豐富、色彩日益斑斕的時代,中國人對于時裝的理解已不再局限于皮爾·卡丹等國外品牌,時尚潮流中“喇叭褲”“蝙蝠衫”等讓人記得住的熱點服裝名詞也已成為歷史的印記。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孫燕京認為,服裝的發(fā)展歷程,折射出社會政治、經濟、民俗、倫理、社會風尚、價值觀念以及社會心理等諸多方面的發(fā)展變化,反映著民眾不同時期的生活方式、審美意趣以及對時尚的不同理解和追求。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對于服裝的觀念已經發(fā)生了顛覆性的轉變。
“服裝是一種記憶,也是一幅穿在身上的歷史畫卷!贝蠹t門新世紀服裝商貿城總經理薄成書說,“人們穿衣中的條條框框早已被時尚消費觀念所取代,對于親身經歷了改革開放的我們來說,這些年自己衣裝上每一種款式的變化都留下了時代的年輪!
北京在4年前開始計劃建設時尚之都,每年有關服裝與時尚的文化交流活動日益增多,正在參加2008北京大紅門國際服裝節(jié)的薄成書說,這是一個幫助人們實現“美麗夢想”的時代。
作為大紅門國際服裝節(jié)“時尚嘉年華”活動之一“‘穿’越30年”行為藝術展示的主要策劃人,薄成書希望通過回顧人們穿著的變化,展示改革開放30年的時代變遷和發(fā)展成就,“因為服裝的變化不僅反映了物質生活水平的改變,也是社會政治與文化在人們身上最直接、最直觀的體現!(張旭、汝濤)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