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條“艾滋牙簽”手機短信在南昌流傳,短信稱有艾滋病患者在各飯館內(nèi)使用牙簽,剔牙至出血后再放回去,蓄意傳播艾滋病。當?shù)孛襟w接到“報料”后及時采訪,有關(guān)專家表示,艾滋病病毒在外界干燥情況下存活率很低,牙簽不具備艾滋病傳播能力,市民無須恐慌(7月25日《都市消費報》)。
牙簽也能傳播艾滋病,這無疑是條“恐怖”短信。在“艾滋牙簽”事件中,南昌當?shù)孛襟w反應(yīng)迅速,及時通過專家之口來辟謠,安穩(wěn)人心,此舉值得稱道。然而,人們應(yīng)該要問:政府有關(guān)部門人員可能也有收到過類似的“恐怖”短信,為什么沒有“主動”站出來辟謠?假如媒體也視若無睹、裝聾作啞,“艾滋牙簽”短信會不會越傳越離奇?是不是直至釀成大禍時,政府有關(guān)部門才打破“沉默”,來個姍姍來遲的辟謠?
這樣的設(shè)想并非毫無根據(jù)。從年初的北京病豬肉短信風波到前不久的致癌香蕉、SARS香蕉短信風波,哪一次不是短信風波早已闖下大禍,造成一定的社會危害,有關(guān)政府部門才如夢方醒,急匆匆披掛上陣?
短信是信息時代的一種社會輿情。而政府在一次次短信事件中的“遲鈍”表現(xiàn),表明政府對這種社會輿情的忽視甚至漠視。
在諸多事件中,短信最初只是一種在親朋好友之間“友情提醒式”的傳言。傳播者大都是出于“好心”,“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如果斷定自己收到的是“謠言”,無疑,絕大多數(shù)人不可能再以訛傳訛。在傳言剛剛出現(xiàn)時,政府如果不是作壁上觀,而是將其視為重要的社會輿情,暢通、透明公共信息,及時科學引導輿情,端正視聽,“傳言”能嬗變?yōu)椤爸{言”嗎?(王小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