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 道: 首 頁|新 聞|國 際|財 經|體 育|娛 樂|港 澳|臺 灣|華 人|留 學 生|IT|教 育|健 康|汽 車
房 產|電 訊 稿|圖片·論壇|圖片網|華文教育|視 頻|產經資訊|廣 告|演 出|圖片庫|供 稿
涓浗鏂伴椈緗?404欏甸潰
location.href = 'http://www.chinanews.com/'; } else { if (navigator.appName.indexOf("Explorer") > -1) { document.getElementById('totalSecond').innerText = second--; } else { document.getElementById('totalSecond').textContent = second--; } } }
■ 本頁位置:滾動新聞
站內檢索: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2000生命殞沒江中 南京長江大橋成"自殺勝地"?(3)

2007年01月21日 10:18

  對話篇: 陳思:救助是一種樂趣

  說到關于救助南京長江大橋上自殺者的話題,陳思是個無法繞開的人物。

  陳思出生于1968年,江蘇宿遷人。1990年來南京打工,先后在大廠賣過熟菜、水果,開過煙酒店。2003年9月19日起,他利用周末休息時間,義務登上南京長江大橋巡查,干預跳橋自殺行為,3年多來,共救出輕生者109人。其事跡見諸于《南方周末》、“魯豫有約”、《紐約時報》等。2006年初,南京有關部門為陳思申報參評“中國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

  媒體的報道,將陳思推置于輿論的旋渦之中。在一些自殺者眼中,陳思已近乎“神話”人物;而在另外一些人的眼中,陳思似乎是個“麻煩制造者”。面對如此的兩極評價,陳思似乎已經顯得波瀾不驚。他似乎不太愿意和媒體打交道,但是一旦打開話匣,仍如以往侃侃而談。陳思現在在一家私人物流公司打工。對于義務救助自殺者,陳思還有著更大的“規(guī)劃”。

  我沒放棄救助行動

  對于“生命守望隊”這個莊重的名字,陳思的內心極其渴慕。但讓他難以釋懷的是,他一直游離于這個“組織”之外!敖M建生命守望隊的時候,從來沒有人找過我!标愃颊f。作為一個著名的自殺救助者,陳思如果加盟“生命守望隊”,會對這個“組織”的工作有促進作用嗎?陳思沒有正面回答這個問題。陳思堅持認為,自己的名氣要比“生命守望隊”大了許多,他3年來共救助了109名自殺者,而“生命守望隊”成立月余,未有多大建樹。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陳思似乎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在采訪中,記者聽到很多說法,其大意指向是:陳思現在已經不上大橋救助自殺者了,別說是平常,即使是陳思自詡的雙休日,也見不到他的身影。為了做本篇專訪,記者多方尋找陳思的聯系方式,卻一直未果;而瀏覽陳思自己名為“心靈沉思”的網站,也已經無法登錄其上。

  記者:你放棄了自己救助自殺者的舉動了嗎?

  陳思:我會放棄嗎?實際上很多人不了解我的現狀,我仍然在大橋上,只是地點從以前的南堡換到了現在的北堡。過去,人們總是在南堡看見我,現在人們可能因為在南堡見不到我,就想當然地認為我不在橋上了。為什么改換地點?因為南堡現在有生命守望隊的保安在那里,F在,我在橋上時,每20分鐘到南堡去一趟。只是近兩、三個星期,因為種種原因,到橋上去的少了點。

  “心靈驛站”難度更大

  據陳思介紹,他自己的“心靈沉思”網站,是志愿者幫助設立和維護的。而之所以將其關閉,有兩個原因。其一,該網站一年的寬帶費用需2萬元,依自己現在的收入,已經無法將其維持;其二,他后來發(fā)現,這個網站的名字——“心靈沉思”,已經被一個內蒙古人盜用,成了一個黃色網站的名字。該網站關閉后,在志愿者的幫助下,他重新有了自己的網站,并且有了自己的博客。

  在陳思的博客上,記者看到了他自己撰寫的救助經歷和生活工作情況。其中所記載的捐款情況尤其引人注目。從去年9月起,陳思成立“南京長江大橋‘生命之友’基金會”,公開接受社會各界的捐款。至今,陳思共接受了11筆捐款,其中最少的一筆為10美元,最大的一筆為980美元。陳思在他的基金管理辦法中寫明:所有的捐款全部在網上公開,?顚S茫邮芫柚叩谋O(jiān)督。

  陳思自己的網站被關閉,讓一些不明就里的人,以為其已經遠離自殺救助工作。實際上,陳思已經在開始另外一項更為實際的救助工作。去年底,他專門租了房子,用于專門安置自殺者救助的善后工作。

  陳思將此地命名為“心靈驛站”。

  記者:與此前單純救人相比,“心靈驛站”的工作似乎難度更大?

  陳思:以前救人最大的問題是善后如何處理。有了“心靈驛站”,起碼被救者有個待的地方了,F在,“心靈驛站”已經安置過4個人,最長的住了28天。實際上,這個“心靈驛站”成立后,等于是將以前該由有關部門承擔的事情,由我自己扛起來了。

  記者:“心靈驛站”如何運做?有商業(yè)目的嗎?

  陳思:我自己每年要花5000元用做房租。都是我自己貼錢。有12名南大心理學系的學生在這里做志愿者,對自殺被救助者分別進行男女一對一心理的疏導。

  救助行動是種快樂

  陳思救助自殺者的舉動,有著強烈的心理動因。數年前,他的一位遠房伯伯將他帶至南京打工。他后來親眼目睹了伯伯從大橋上跳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種慘烈的情形, 給陳思造成了極大的心理陰影。加之,媒體上各種自殺的報道,令陳思不勝唏噓之后,使其自然萌生了上大橋進行自殺行為干預的念頭。

  記者:如果說,三年前你上橋救人是出于單純的同情和感慨,那么,三年后的今天,你又是出于何種目的?

  陳思:現在是出于一種單純的樂趣。

  記者:這種樂趣的來源,是因為媒體對你的“歌功頌德”嗎?

  陳思:實際上,也有媒體批評我。也有不少社會上的人,說我是為了名利。但是,現在這樣說的人,已經不多了,我感到很欣慰。在大橋上救助自殺者,已經不是我一個人,一些退休干部和市民也參與其中。我這幾年來的所作所為,已經有了回報,就是有越來越多人認可我。

  記者:永遠在這條路上走下去嗎?

  陳思:不,真正感到哪天實在承受不了壓力了,我就退出。但是,現在我還有樂趣,不會停止這個工作。

  陳思對于媒體的態(tài)度,似乎存在著雙重心理。在他屋子的墻上,張貼著兩張醒目的大照片,分別是與鳳凰衛(wèi)視主持人魯豫、央視《實話實說》主持人和晶的合影。顯然,陳思很看重這兩家媒體的分量。但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他也不經意中流露出對媒體的抵觸情緒。

  記者:你怕媒體嗎?或者說,你是否嘗到了媒體對你過分拔高的后果?

  陳思:老是接受采訪,沒意思。拔不拔高,在于被報道者個人的心理感受。說實話,我現在接受媒體的采訪,的確有壓力。一是我怕說錯話,我最怕接受境外媒體的采訪,我的話經過翻譯后,往往走樣。另外一個原因是,媒體對我的報道往往給人一個印象,好像都是我個人的功勞,其他有關方面什么事都沒有做似的。這可能就是媒體報道帶來的負面效應。

  記者:你對自己有何評價?

  陳思:我永遠不會對自己做出評價。

  作為媒體的“寵兒”,陳思身上有著過多的光環(huán)。出名后的他,生活并未有多大變化,他仍舊是個“邊緣人”的身份,游離于體制和城市之外。但顯然他已經不負盛名之累。媒體仍將緊緊盯著他。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他一直試圖以坦率和輕松的面目示人,但他的神情和語氣中,已經難掩疲憊和木然。

  他告訴記者,他和警方溝通很少,將自殺者救助后,也很少送到派出所,除非實在處理不好,才會將人送去。他現在的身份,是一家私人物流公司的打工者,工資不高,剛好維持他的生活。

  記者手記

  建立救助機制是對自殺者生命權利的最終尊重

  對生命權利的尊重,是現代社會和諧發(fā)展的要義之一。

  尊重,如果淪落為激情似的口號,既可悲又可怕。只有真正建立基于“尊重”理念之上的救助機制,才是對生命權最終的尊重。

  采訪中,沉痛和無奈時時襲向我們。這是一次檢視和追問的過程。我們很遺憾地看到,對于自殺者的救助,我們仍舊停止在“初級階段”——所謂的救助機制,更多存在于概念中,無法具體清晰地描摹其發(fā)展框架。自殺者救助機制真的那么難以形成?腸梗阻在哪里?面對一個個具體的采訪對象,我們總是這樣在腦海中追問。一切似有答案又似無答案。

  每年近30萬人自殺,同時還有高達200萬的自殺未遂者——這是我們社會一個基本的狀況,與此相對應的是,我們的自殺救助機制缺失的嚴峻現實。在此情境下,救助只能出于同情和道義一途,沒有機制作為保障,困頓叢生就是一種必然。

  救助到了警方或者陳思者們處,戛然而止,無法更進一步。他們承擔了太多本不該屬于他們承擔的東西,以致不堪重負。他們雖有抱怨,卻無法推脫。全社會在為他們的道德感召力所感動的同時,卻忽視了道德的力量在面對那些脆弱的心靈時,所呈現出的軟弱和單薄的客觀現實。

  不是道德的力量不值得尊敬,對于那些瀕臨死亡的心靈而言,他們最需要的是什么?這需要我們更為理性的思考。

  一個令人徒嘆奈何的現實是,全社會在集體無意識中對于這種“道德力量”進行了推波助瀾的渲染。在這樣的狀況下,人們似乎只看到了個體的功勞,卻往往忽視集體的力量,更別說自覺地思考自殺救助機制如何建立。由于沒有機制作為襯底,道德力量遺憾地化為一種隱然的對立情緒。在采訪中,記者聽到不少關于陳思的負面評價。作為一個義務自殺救助者,陳思無論有否抱著個人目的,其舉動客觀上總存在褒揚之處。但陳思經常被人說成是“麻煩制造者”。在采訪中,我們一直有著這樣的設想:假如陳思成為“生命守望隊”隊員之一,既可提升“生命守望隊”的知名度,以喚起更多志愿者加入救助者的隊伍,同時又可解決陳思的生計問題,豈非一舉兩得之事?但遺憾的是,我們的設想是一相情愿,因為有關部門似乎從未將陳思納入視線之內。

  這或可看做是救助機制缺失所造成的一種“斷裂”。如果這種“斷裂”擴而大之,其后果比自殺現象更為可怕。

  生命已逝,生者猶追。面對每年近200萬自殺未遂者這個龐大數字,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認為,建立自殺救助機制已是迫在眉睫之事?

  (來源:江南時報;作者:王永鋼)

[上一頁]  [1]  [2]  [3]

 
編輯:吳歆】
:::相 關 報 道:::
·南京長江大橋自殺事件多發(fā) 專家建議裝“防護網”
 

涓浗鏂伴椈緗?404欏甸潰
location.href = 'http://www.chinanews.com/'; } else { if (navigator.appName.indexOf("Explorer") > -1) { document.getElementById('totalSecond').innerText = second--; } else { document.getElementById('totalSecond').textContent = second--; } } }

  打印稿件
 
涓浗鏂伴椈緗?404欏甸潰
location.href = 'http://www.chinanews.com/'; } else { if (navigator.appName.indexOf("Explorer") > -1) { document.getElementById('totalSecond').innerText = second--; } else { document.getElementById('totalSecond').textContent = second--; } } }
[每 日 更 新]
- 中國赴日留學人員人數累計達到九十萬人
- 臺"陸委會"副主委:江陳會對兩岸關系具重要意義
- 大陸海協會副會長張銘清抵臺灣 參加學術研討會
- 國產新舟60支線飛機成功首航 飛行平穩(wěn)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當選阿塞拜疆總統 得票率為88.73%
- 九名中國工人在蘇丹遭綁架 大使館啟動應急機制
- 證監(jiān)會:城商行等三類企業(yè)暫停上市的說法不準確
關于我們】-新聞中心 】- 供稿服務】-圖片庫服務】-【資源合作-【留言反饋】-【招聘信息】-【不良和違法信息舉報
有獎新聞線索:(010)68315046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法律顧問:大地律師事務所 趙小魯 方宇
[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京ICP備05004340號] 建議最佳瀏覽效果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