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晚,北京殘奧會閉幕式在“鳥巢”隆重舉行。 中新社發(fā) 金立冬 攝
|
9月17日晚,北京殘奧會閉幕式在“鳥巢”隆重舉行。 中新社發(fā) 金立冬 攝
|
中新網9月20日電 加拿大《環(huán)球華報》9月19日刊發(fā)社論文章說,北京殘奧會的舉辦,使中國福利慈善事業(yè)更上一層樓,但在殘障保護上,中國與西方一些國家尚存較大差距,這需要一方面在硬件上繼續(xù)提高便利設施建設的水平,另一方面也需有觀念革新,營造全新的人文關懷理念,全社會從客觀到主觀真正實現“無障礙”,使殘疾人更有效融入社會,全方位展示對生命的敬重。
社論摘錄如下:
9月17日,同北京奧運會一樣精彩的北京殘奧會閉幕了,中華文化與奧林匹克再次進行了一次經典對話。國際殘奧會主席克雷文在閉幕式上說:“這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一屆殘奧會!”美國殘疾人體育組織執(zhí)行主任鮑爾表示:“中國應該為自己舉辦了一屆最出色的殘奧會而自豪!”在這難忘的12天內,許多殘疾運動員的卓絕表現蕩氣回腸,從生命意義上講,殘奧的細節(jié)更讓人感動。
這次殘奧在京舉辦,對中國人是一次人本與生命的震撼教育,看到身體失常而精神超常者向生命極限發(fā)出的一次次挑戰(zhàn),世界紀錄被上百次打破。
其實每個殘疾運動員能來到世界頂級賽場,都有傳奇式的人生背景,都有血淚交織的悲情故事,他們從絕望走向希望的經歷令人動容。
北京殘奧后應引發(fā)更深層次的理性思考,此屆殘奧會中國隊金牌與獎牌第一固然可賀,但也反映中國殘疾人數量龐大之事實,從中遴選優(yōu)秀運動員的幾率相對較高。目前全球有6.5億殘疾人,占世界總人口10%;中國有8300多萬殘疾人,占全國總人口6.34%。這是個龐大群體,必然也帶來復雜的社會問題。如何從制度面上避免和減少殘疾事故的發(fā)生,提高生存質量,乃是橫亙在中國未來發(fā)展道路上的突出問題,可謂任重而道遠。在保護殘障者的同時力爭減少殘障,才能實現社會的整體進步。
造成殘疾的原因多種多樣,但大致可分先天與后天兩類。就先天殘障而言,由于計劃生育等國策的實施和科技醫(yī)學的發(fā)展,許多遺傳疾病的逐漸被攻克,中國在優(yōu)生優(yōu)育方面取得歷史性進步,人口素質空前提高。但在一些鄉(xiāng)村和偏遠地區(qū),形勢還不容樂觀,還有相當的改進空間。而就后天殘障而言,除了由自然災害等不可抗拒力所造成之外,還有不少是人為使然,如工傷、醫(yī)療事故、食品安全和環(huán)境污染等,都出于管理不善瀆職違法,積弊叢生貽患無窮。這也說明提高中國人生命素質是個結構性大工程,不能頭疼醫(yī)頭腳疼醫(yī)腳,包括完善法治制度,完善靈魂與道德的凈化,從而實現從克服人體殘疾到克服社會殘疾的決定性跨越。
在中國走向經濟強國的同時,還需營造和平的國際環(huán)境,避免戰(zhàn)事與戰(zhàn)爭,避免恐怖暴力危害。一些殘疾運動員就是戰(zhàn)禍或恐怖襲擊的受害者,奧運會初衷也有反戰(zhàn)考慮,從此意義上講,中國提倡和平崛起,良性處理國際爭端,既有惠于本國民生,也是對人類共同健康發(fā)展所作出的貢獻。
正如有媒體從廣義制高點祝愿,希望終有一天殘奧會“難以為繼”變成絕唱,所有人都平等參與,使殘奧會成為塵封的美麗記憶。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