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玉剛有句名言:深水港好比一家大銀行。年輕時在上海就讀商船學校的他,對港口和海運有天生的興趣。一九四九年來香港后,以一艘舊燒煤船起家,開始了他的航運業(yè)務。買船次年趕上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為國有,運費大漲,他因之獲資甚豐。之后迅速發(fā)展,到了一九八一年,他的船隊已發(fā)展到210艘,2,100萬噸,成為世界上擁有船只噸位最多的船王。他的杰作之一,是一手撮合在香港成立了由香港環(huán)球航運集團、香港匯豐銀行、日本興業(yè)銀行與中國大陸合資經營的國際聯(lián)合船舶投資公司。該公司的成立對中國的對外開放和香港經濟的成長起了巨大作用。
一九三三年,20多歲的董浩云離開寧波到上海、繼而到香港發(fā)展。董浩云的遠洋船隊是由兩艘用美國戰(zhàn)時T-2型油輪改裝成的散裝貨輪發(fā)軔的。幾經挫折,終于逐鹿稱雄,成為一代世界船王。他的船隊共有150多艘船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獨立船東之一。他因之獲得“現(xiàn)代鄭和”的美譽。
通過兩位船王的奮斗史可以看出,近代中國的兩大輝煌—大上海的崛起和香港的騰飛,皆離不開“寧波幫”的特殊貢獻。“寧波幫”形成于明清時期,壯大于鴉片戰(zhàn)爭以降,在當時著名的“晉幫”、“徽幫”、“潮汕幫”、“寧波幫”四大商幫中, “寧波幫”居四幫之首。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是上海造夢的年代,也是“寧波幫”造上海的年代。史載,那時旅滬寧波人已達百萬之眾;钴S于外貿、內貿、服務、金融、航運、工礦等領域的5萬多寧波商人,抓住鴉片戰(zhàn)爭后西方列強用炮艦迫使清王朝第一次打開國門的歷史機遇,迅速由舊式商幫轉化為近代企業(yè)家群體。他們長袖善舞,在多個行業(yè)獨占鰲頭,創(chuàng)造出50個中國第一:第一家華人銀行、第一個買辦、第一家汽車出租公司、甚至中國的第一套西服、第一套中山裝等,使大上海簡直到了“無寧不成市”的地步。
香港的騰飛,“寧波幫”居功至偉。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前后,大批寧波商人紛紛從上海等地移居香港。他們抓住戰(zhàn)后香港獨特的歷史機遇,憑借其在內地長期從事工商業(yè)的豐富經驗和資本積累,艱苦創(chuàng)業(yè),經營有方,迅速站穩(wěn)腳跟。其中佼佼者,除包玉剛、董浩云,王寬誠、安子介,邵逸夫外,還有娛樂業(yè)巨子丘德根、棉紗大王陳廷驊、改革開放后在內地開展補償貿易的第一人曹光彪、以及厲樹雄、袁仰安、李達三、趙安中、孫啟烈、忻禮軾等。一九九○年香港十大富豪排行榜上,“寧波幫”(包玉剛、邵逸夫、陳廷驊)占了三席!皩幉◣汀庇凶銐蛸Y格接受“創(chuàng)造香港繁榮的一支勁旅”的美名。
兩大教育基金來自“寧波幫”
“寧波幫”素有樂善好施、造福社會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美德。他們“愛鄉(xiāng)而又不戀故土”,外出闖世界發(fā)達后,再報效桑梓、造福故土。鄧小平那句鼓勵“寧波幫”的話,說中了他們的品性,激發(fā)起他們的捐贈熱潮,并演變成“寧波幫”人士中的一句俗語:“寧波幫,幫寧波”。二十年過去了,這股捐贈熱潮長盛不衰,“寧波幫”慷慨捐獻給家鄉(xiāng)12億元人民幣,建設公益事業(yè)2,200項,加上在內地其它省市捐資興辦的各類公益事業(yè)4,700多個,總金額達52億元人民幣。捐贈的八成用于教育,其中影響較大者是王寬誠教育基金會、邵氏基金會。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