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肇慶二月九日電 題:昔日“圣旨”碑今安在?
作者 黃耀輝 區(qū)靜怡 吳文頌
如果不是一個偶然的機會,廣東高要大灣鎮(zhèn)西坑村民在小溪中的一塊踏腳石,至今將仍是一塊不為人知的“圣旨”碑。
“‘圣旨’到!”在西坑村,村長冼乃雄一聲吆喝,只見他從柴房里搬出一塊長方形的石碑,石碑上以陽刻刻著的“圣旨”二字十分清晰。
據(jù)冼乃雄介紹,在其搬出石碑的柴房附近,有一條淺淺的小溪。他稱,石碑原本就是放在小溪中被人踏腳洗衣服的。石碑上的字是認(rèn)識的,但沒有人去理會這是什么碑。
冼乃雄五十有余,他也不知石碑是何時放在這里的。在村里建設(shè)生態(tài)文明村之際,冼乃雄想起了這塊石碑,把它搬回自家柴房,等待有關(guān)部門和專家考證。
村中七十多歲的冼二;貞浾f,這塊“圣旨”石碑在他幼年時期,是嵌在村口處一個門樓正中央的,而“圣旨”碑下方分別寫著“冼門宗氏 百世留芳”八個大字,村民管它叫“百歲樓”。
當(dāng)?shù)刭Y料顯示,西坑村人杰地靈,在距今兩百多年間,先后出了一批進士、舉人、貢生等享有功名的人。朝廷認(rèn)為這小小的村莊人才輩出,實在可貴,決定為該村立一個門樓,并賜給該村赫然醒目的“圣旨”石碑,要求所有人經(jīng)過門樓都要下跪磕拜表示敬意。而當(dāng)年該村的進士冼杰元,深得帝皇的欣賞,賜予其免死金牌,又名“金鎖銀喉”。
隨著清朝的沒落,當(dāng)?shù)氐拈T樓、石碑也失去了榮耀。再后來,竟被不知情由的人在擴建村道時把它們拆除了,“圣旨”石碑因此而被遺棄。
據(jù)當(dāng)?shù)厝私榻B,西坑村大部分村民都姓冼,該村冼氏至今已有十三代近三百年的歷史。村民說,冼姓是從沈姓演變過來的:從前有一沈姓人在朝廷當(dāng)官時冒犯皇上,為逃避殘忍的“誅九族”慘禍,一部分沈姓族人把“沈”改為“洗”,左邊保留水字邊旁以警后人不忘宗祀,右邊變通以躲避災(zāi)難,最后又從“洗”演變成“冼”。
在西坑村有一座“錦石洗公祠”,門牌上還依稀能看見刻著“清同治年”字樣,記載從“沈”到“冼”姓氏演變的一個最好見證。
走進西坑村,四處可見一些房屋還保留著“幾”字形的清代建筑風(fēng)格和拱形門窗和圓柱排列的民國建筑風(fēng)格。村中有一座三層高的小樓,三層樓房寫著“得月樓”三個字,以示此樓當(dāng)年的氣派。
村里還有一間酒堂,除了正門是一個大拱門外,門的正中是一個藍色的五角星,樣子莊嚴(yán)。酒堂的門牌被一些婚聯(lián)貼得看不出名字來,但可以看到門牌下方有“民國三十四年”的小注。
冼乃雄說,這里曾是抗戰(zhàn)時期國民黨高要縣縣府的臨時駐地。該村的冼維奇和冼大平父子曾經(jīng)出任國民黨時期的縣長、省參謀,而冼岳齡曾任國民黨的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