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6月29日電 據(jù)北京晚報報道,在東城區(qū)交道口南大街秦老胡同30號,記者見到了一尊在一戶一表施工中挖出的石鼓。因為年代久遠,又一直被埋在地下,石鼓表面已風化,但還能清晰地看出石鼓上的荷花紋和石獅子。住在院里的高福山先生說,這個院子的地面有四五十年沒動過了。
據(jù)高福山介紹說:6月中旬秦老胡同進行一戶一表改造,工人在30號院的門洞內(nèi)剛挖了半米深,就挖不動了。工人用手一扒土,露出一個石鼓。當時工人要把石鼓拉走賣了,被高福山攔住了,他覺得如果石鼓有文物價值,還是捐給國家的好,于是他把石鼓搬到屋內(nèi)保存了起來。
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秦老胡同30號的老門樓上還留有當年彩繪的痕跡,院內(nèi)已成大雜院,住了三四戶人家。被高福山藏起來的石鼓高57厘米、長70厘米、厚19厘米,是漢白玉材質,石鼓一面是平紋,一面是荷花葉形圖案,石鼓正面有個獅子頭。
高福山說,解放前秦老胡同周圍都是四合院,住的人非富即貴,像30號院住的就是個資本家,大家都叫他程爺爺。30號院對面的大四合院曾住過溥儀的三妹妹。這個石鼓是不是當年程爺爺家留下的,程爺爺家又是什么時候在這里落的戶,誰也說不清了。
針對近期頻頻挖出“老物件兒”的現(xiàn)象,首都博物館文物征集部主任王春城說,這些年北京舊城改造、一戶一表工程施工中出土了大量的石刻、匾額等,雖然有些算不上是文物,但卻代表了老北京的文化,其中蘊涵的故事和人文價值是不可估量的。像去年鼓樓舊城改造時發(fā)現(xiàn)一塊舊廟的匾額,居民將匾額抬到首博,經(jīng)專家鑒定,這塊匾額是明代一座廟的,現(xiàn)在廟已無處可尋,但匾額的發(fā)現(xiàn)對考證鼓樓一帶的歷史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現(xiàn)已被首博收藏。一些出土的石刻表面上雖已殘破,但其蘊涵的價值同樣很高。
在文物征集的過程中,王春城發(fā)現(xiàn)北京的老百姓對故土有一種很深的眷戀,有的人家拆遷時,會把拆下的老物件兒專門找專家看一看,即便沒什么文物價值他們也要帶到新居去。有的居民將出土的文物交給博物館后,他們也會經(jīng)常到展館里來看看當年擺在家門口的“舊物”。為了滿足“老北京”們的這種心情,凡是捐獻給首博的文物,首博都會給捐獻者發(fā)放證書,讓他們憑證書來此免費參觀。(龍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