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13日電 浙江今日早報報道,在北京參加國際心理學大會的心理學專家們指出,中國正值社會和經濟轉型期,也處于心理問題高發(fā)期,眾多的社會矛盾都與此密切相關。
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授王登峰說:“如今社會上各類心理問題叢生,例如,討工錢不成跳樓的農民工、報復校園的大學生、綁架人質的下崗工人,以及被焦慮癥、抑郁癥困擾的許多社會精英等,這些事情背后暗含著社會轉型帶來的人們心理壓力的失衡狀態(tài),個人的不健康心理導致了許多慘劇的發(fā)生!
王登峰指出,在一定程度上,對于物質利益的過分追求,對精神層面追求的淡漠,社會責任感的喪失,已經統(tǒng)治了一部分中國人的心理,上升為某些領域和人群的普遍社會心理。
“中國人的生活條件、居住環(huán)境這些年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從工資幾百元增加到幾千元的中國人,比過去更滿足了么?”他分析說,在收入100元的時候,人的需求也很少;在收入升至1000元甚至幾千元時,從心理學上講,人們的欲望迅速膨脹。而在這個過程中,收入增加能夠帶給人們的物質滿足是非常有限的。“許多國家的人們都在這個工業(yè)化的過程中,心靈經受了更多的挫折!
王登峰說,市場經濟把人們推向市場,優(yōu)勝劣汰的法則下,人們普遍感到“自己成了商品”。而在追求自我價值最大化的過程中,人們經歷了太多心靈上的折磨與煎熬,造成了群體性心理失衡
美國的尤韋·吉倫教授認為,中國現(xiàn)在與美國上世紀60年代的社會很相似,伴隨著經濟的迅速發(fā)展,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轉型期的社會、經濟乃至個人的不確定性因素與“焦躁”的社會心理相結合,必然導致眾多的社會矛盾。
令王登峰教授尤其感到不安的是,在當前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下,“中國的教育沒有跟上社會變革的步伐”。他說,社會競爭增強,教育已經一天天變成讓小孩子記住東西,忽視了人之所以成為人的社會化訓練。于是一代代大學生、高中生更多地考慮怎么讓自己過得開心、過得舒服。在面對困難、面對壓力的時候,許多人出現(xiàn)了反常行為,于是有了馬加爵報復校園的極端例子。
農民的情況也類似,如同世界上許多國家一樣,中國的工業(yè)化更多是以消耗資源為代價的,農民在其中付出的多、獲得的少。例如,中國山西以煤礦資源豐富著稱,而冒著生命危險在煤窯里工作的挖煤農民每個月只有500元收入,面對著來自城市的巨額利益獲得者,他們不可避免地心理失衡。
這次大會上,來自中國、美國、德國、墨西哥等國的心理學家呼吁,心理學家應參與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
美國心理學家卡尼曼坦言,目前大部分國家尚未充分發(fā)揮甚至低估心理學的作用,很多心理學家提出的建設性意見尚未被政府采納。中國心理學博士陸昌勤說,中國政府一些部門已開始在政策制定中聽取心理學家的意見。目前,心理學在聽證會和民意調查中已有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