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把為期一周的“五一”勞動節(jié)長假稱為“黃金周”,開始于2000年。其目的有二,一是聚集民眾休閑時間,為民眾出外旅游提供方便;二是刺激經濟,擴大內需。
從當年的情況來看,確實達到了這兩大目的。也正是從2000年開始,不僅出外旅游人數迅速增加,而且經過幾年的發(fā)展,出外旅游逐漸成了民眾休閑的一種重要方式。
但是,這幾年,隨著黃金周一次又一次到來,黃金周的效用與需要性,似乎受到了越來越多質疑。特別從今年“五一黃金周”一開始,網站上對“黃金周”的質疑更是無可復加。
當然,對于這些質疑,中國政府也該是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計算一下“黃金周”是收益大于成本,還是成本大于收益的時候了。不通過經濟學的分析,是無法得出合適的結論的。
正是在這種分析的基礎上,如果是前者,那么以行政的方式讓“黃金周”延續(xù)下去也沒有什么不可;如果是后者,政府就應該或是采取一種替代的方式(如帶薪假)。我們應該對這種“黃金周”進行更多的反思與檢討,并對這種人為地把假期聚集在一起的方式修正。
黃金周已經推行幾年了,喜歡或愿意出外旅游的人,多已到過不少自己希望去的地方。但由于旅游網點的擁擠人多,旅游途中艱辛,人們對外出旅游興趣逐漸減弱。
據調查,目前北京有半數以來的民眾在黃金周并不愿意外出而留在家中。還有,不少外地的民眾,把黃金周看成了回老家“親情度假”好機會。
可以說,如今的黃金周,人們選擇的休閑方式從旅游、健身、讀書、游戲到“親情度假”,各種各樣,而最初那種擴大內需的目的的效用基本上淡化。
黃金周讓社會所要承擔的最大成本是,一年三次的黃金周,讓整個社會的正常的活動完全停頓了下來。如政務系統停止辦公、金融市場停止運行、新聞媒體?c停播等。
首先,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國內經濟基本上與國際市場接軌,國際市場的變化需要及時地反映到國內市場上與經濟活動的交往中來。
中國實行黃金周,自然與國外通行的慣例無法接軌,給與國內有關的國際活動帶種種不便,更可能讓國內的企業(yè)喪失各種好的機會。特別是全球24小時運作不斷的金融市場,國內市場停止一周的運行可能造成的損失更是難以估算!
其次,黃金周的推行打亂了正常的政府工作秩序。不僅民眾與企業(yè)不能夠在正常的工作日到政府相關部門辦理有關的事務,而且政府部門也無法以正常次序來推廣各種政令、獲得種種政府所需要信息。
盡管黃金周的假期是把前后臨近的周末假日集中起來實現的,并沒有真正增加人們休假的時間,但是無論是假期前還是假期后的工作面上的負效應十分明顯。
在假期前,一則不少人為了安排好假期間的休息,總要花去不少時間與精力;二則把工作時間安排在平常的休息時間,不僅有事的民眾無法立即改變以往的習慣,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也由于假期即將開始而大打折扣。
假期后,由于假期間的影響,工作人員一上班也無法立即恢復正常工作效率。而這一前一后的負向影響,使得有近十多天無法正常有效的工作。更重要的是,這種工作低效率的成本完全要由整個社會來承擔。
來源:摘自新加坡《聯合早報》作者:易憲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