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03月15日 星期一
站內檢索
頻 道: 首 頁 | 新 聞 | 國 際 | 財 經 | 體 育 | 文 娛 | 臺 灣 | 華 人 | 科 教 | 圖 片 | 時 尚
  精品商城 | 短 信 | 專 稿 | 出 版 | 供 稿 | 產 經 資 訊 | 廣 告 服 務 | 視 頻 | 心路網
本頁位置:首頁新聞中心文娛新聞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劉歡談樂論道:我不需要別人幫我思考音樂(圖)

2004年03月15日 09:54



點擊此處查看其它圖片


  他完全靠自學成才,但他僅有的兩張唱片都創(chuàng)造了海量銷售記錄;他是位流行音樂歌手,卻獲得過國家級的美聲音樂大獎;他頻頻出現(xiàn)在各種國家級大型活動的現(xiàn)場,與此同時,他的歌在最偏僻的鄉(xiāng)村都有人傳唱;他反對卡拉OK,但他演唱了國內最多的熱門影視歌曲,成為名副其實的“K歌之王”;他反對商業(yè)化,拒絕職業(yè)歌手身份,但他自己其實也是商業(yè)轉型期的幸運兒。他就是劉歡,人民歌手劉歡。在2004年41歲之際,他迎來了自己平生第一場個唱。演唱會前夕,正忙于排練的劉歡接受了本報獨家專訪。

  ●在西方,唱片公司是保姆;在亞洲,唱片公司則是老板。在音樂上,我不需要別人幫我思考。

  ●我沒有刻意反對過卡拉OK,但這種情況是客觀存在的,就是有些歌是“只能聽不能唱”的。

  ●我趕上的時候好,要說走紅,恐怕只能說是我的運氣好。

  ●我的演唱會絕不是“明星秀”,我要做的演唱會一定要跟音樂有關系,所以我要有一個大樂隊。

  關于個唱:我其實一直被朋友推著走

  新京報:谷建芬老師說過,其實劉歡早幾年就可以開個人演唱會了。為什么會醞釀這么多年才開?

  劉歡:我原來對這件事一直不是很感冒,可以說完全是被朋友一路慫恿著過來的。因為個唱和音樂會還是不一樣,音樂會是在劇院里,不用考慮票選歌曲什么的,我喜歡唱什么就唱什么。但是大型演唱會是一個商業(yè)運作,必須與觀眾有某種互動,這就變成另外一種東西了。像一些港臺歌星的演唱會,兩個半小時,說話占去40分鐘,換多少套衣服,完全變成了“明星秀”,大家去“看”演唱會多于去“聽”他唱,是喜歡和明星呆在一起。所以我堅持,我要做的話一定要更像音樂會一點,得有大樂隊,于是就找到余隆(中國愛樂樂團音樂總監(jiān)-編者注),余隆說沒問題啊,全力支持!我又說一定要找一個既懂得流行樂又懂得管弦樂的音樂總監(jiān),這個人只能是三寶,三寶那時忙得不得了,又是電影又是電視劇,又是唱片又是舞劇,可找到他時他也說沒問題,結果這事就這樣做成了。

  關于“不簽約”:不需要別人幫我思考

  新京報:國內主流文化對流行音樂一直存在著某種歧視。但是你作為一名流行歌手,卻獲得了一流歌唱家的藝術聲望,你自己怎么看這種現(xiàn)象?

  劉歡:傳統(tǒng)藝術與通俗藝術之間的地位落差是我們國家一直存在的觀念問題,在這個問題上一方面我很感謝大家對我的尊重,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們也不應該人為的制造某些差異,比方說“歌手”在西方只有一個詞就是singer,帕瓦羅第是singer,斯汀也是singer,就是歌手嗎,意大利語里maestro“大師”這個詞也可以稱呼理發(fā)師、廚師,在中國就不行了,其實這都是觀念傳統(tǒng)上的問題,流行音樂作為通俗藝術只不過是比傳統(tǒng)藝術更商業(yè)化一些,這不能作為被歧視的理由,至于這個“家”的名分,我本人并不太看重這個。

  新京報:據我所知,其實你當初還是有改變自己,主動融入音樂的商業(yè)化大潮。

  劉歡:那當然!我當年是內地頭一號和索尼簽約的歌手,還出了一張唱片!我從來不拒絕現(xiàn)代化的商業(yè)方式,我只是希望在音樂的創(chuàng)作方面更自主一些。

  關于走紅:我承認自己的確比較幸運

  新京報:劉歡之所以取得今天這樣家喻戶曉的影響力,應該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國內影視劇剛剛興起的時候,你占了一個先機,演唱了大量紅遍全國的影視歌曲。

  劉歡:是的。這也和我們傳播媒介的發(fā)展有關。其實我們到現(xiàn)在為止也沒有完全解決傳播媒介之間互相銜接的問題。倒退個十年,那時很有限的幾個媒介都各行其是,各自為政:電視是一塊,它的晚會歌曲和別人都不發(fā)生關系;唱片業(yè)則瞧不起電視歌曲,認為它根本不是音樂;廣播里又有排行榜,但很多上榜的歌曲卻見不到唱片;紙媒上的“文字音樂”更是和誰都不沾邊。所以最后出來的結果都是偶然性很大:不知道哪個地方爆出個熱門電視劇,里頭主題歌也跟著“咣”一下火了;要不就是哪個排行榜里的歌突然一下唱得鋪天蓋地,和別的媒介也沒什么關系。我趕上的就是十幾年以前那個時候。不過我想以后這樣的情況就不太可能發(fā)生了。

  新京報:你曾經說到過,自己很反對卡拉OK。但是對很多有年齡感的人來說,劉歡也是一“K歌之王”;19號演唱會當天,不出意外的話,也一定會出現(xiàn)“萬人卡拉OK”的盛況。你怎么看這種矛盾?

  劉歡:我不是反對卡拉OK這種娛樂方式,客觀地將它對流行音樂的普及也功不可沒,但它也對我們的流行音樂帶來了一個負面影響,那就是他把歌曲的鑒別標準降低到了“是個人就能唱”的水平,如果一首歌比較“難”,大家在k廳里學唱不了,它即便再好聽也很難流行,我想這就是我們中國出不了瑪麗婭·凱莉,出不了惠特妮·休斯頓的原因,確實有好些歌是“只能聽不能唱”的。這不光是個嗓子好壞,還有很多技術問題,是靠音樂家的天賦和訓練得來的,假如誰都能唱,那還要歌唱家干嗎,要音樂家干嗎?

  新京報:現(xiàn)在也有這樣的情況,就是在藝術上追求過頭了,老百姓往往不太容易接受。它是不是也反映了這樣一種情況,就是我們的聽眾由于長期缺乏音樂教育,導致某種接受上的障礙或者趣味膚淺化?

  劉歡:我想水漲船高嗎,水高了,船才會更高。假如說有一部很好的電影老百姓就是完全看不懂,我從來不相信這個事。可能是那部電影做得真的不夠好,或者技術上還有問題。水漲船高,船在高也不可能高到離開水面升到天上去,所以我們做一個東西不可能超過老百姓接受能力很遠很遠,充其量也就是領先一步而已。你的水平和大家也就是相當的,我們所作的是通俗音樂,好的通俗音樂就是好聽的音樂,先甭預設那么多的這“主義”那“技術”的,如果你寫一首歌大家完全聽不懂,那一定是你技術上還有問題。

  關于音樂:下一代要比我們幸運

  新京報:有一個平庸的問題,在音樂方面,誰對你的影響比較大些?

  劉歡:真說不清哪一個,要說比較大,可能和我最早喜歡古典音樂有關系。古典音樂我沉迷了大概有3年之久,以前我的唱片全是古典的,一直到最近十幾年我才開始大量買流行音樂的唱片。

  新京報:為什么會這樣?這么長時間古典音樂的自學訓練對你來說有什么樣的意義?它對你的影響主要是技術方面還是藝術趣味方面的?

  劉歡:都有,F(xiàn)代音樂再發(fā)展,從技術上來講還是來源于古典的。因為西方音樂這幾百年來沒有斷流,幾百年前從巴洛克開始,一直到20世紀初開始的流行音樂、都市音樂,都是這么一脈相承走過來的。50年代后大家開始反叛,但并沒有和過去決裂,我們對西方的東西很多時候都是從中間半截起開始接受的,要不就是從支流上截半段接受,最后的結果往往變成搞古典的看不起搞搖滾的,搞搖滾的看不起搞古典的,好像彼此沒什么關系,其實不是。我前段時候在網上看到一個報道,有人調查了現(xiàn)在最熱門的一些西方電子樂隊樂手們喜歡聽什么樣的唱片,結果發(fā)現(xiàn)他們好多人都喜歡德彪西、拉赫馬尼諾夫,勃拉姆斯什么的,他們的源泉都是他們的傳統(tǒng)的東西,西方的文化是一脈相承的,它的源流沒有斷過。倒是我們在過去的一百多年里文化上有幾次“斷流”,可能也造成了我餓們接受西方的東西也是斷斷續(xù)續(xù)的,進而造成是我們把它割裂開來看了。再有可能就是目光短淺的原因了。

  新京報:你覺得你的音樂之所以比別人更容易被各個文化背景的人所接受,是不是也與你對古典音樂的偏愛、對西方音樂史的長期研究有著比較直接的關系?

  劉歡:非常有關系?赡茉偻乱淮秃昧恕,F(xiàn)在20歲左右的年輕人,他們是聽著西方現(xiàn)代音樂長大的,不像我們有一個“揚棄”的過程,我們是不得不丟棄很多東西,再把很多斷了的珠子接起來,而現(xiàn)在20歲左右的人都是跟著潮流直接順過來的,他們的東西就反而能做得很自然。所以從做音樂上來講,他們要比我們幸運得多。

  來源:新京報 作者:楊彬彬

 
編輯:王艷紅

相關報道:劉歡演唱會曲目敲定 流行歌手上郵票開內地先河 (2004-03-10 09:40:53)
          莫華倫、那英、孫楠、沙寶亮一起為劉歡個唱捧場 (2004-03-04 09:18:09)
          歡歌2004——劉歡個人演唱會 (2004-02-18 16:58:03)
          圖:劉歡首次個人演唱會投資額創(chuàng)首體新高 (2004-02-17 19:40:24)


 
  打印稿件
 
:::新聞自寫短信:::
對方手機: 最多五個(半角逗號號分隔 0.2元一條)

新聞長信,五千字容量
檢驗碼:
手機號:
密 碼 :
獲取密碼    
 
 
 

關于我們】-新聞大觀 】- 供稿服務】-廣告服務-【誠聘英才】-【留言反饋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建議最佳瀏覽效果為 1024*768 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