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02月13日 星期五
站內檢索
頻 道: 首 頁 | 新 聞 | 國 際 | 財 經 | 體 育 |文 娛 | 臺 灣 | 華 人 | 科 教 | 圖 片 | 時 尚
  短 信 | 專 稿 | 出 版 | 供 稿 | 產 經 資 訊 | 廣 告 服 務 | 視 頻| 心路網 |
本頁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科教新聞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學者型作家曹文軒:“墻內”開花“墻外”也香

2004年02月13日 16:36

  中新網2月13日日電 題:“墻內”開花“墻外”也香

  --與著名作家曹文軒一席談 作者:閻曉紅

  此間輿論一致認為,曹文軒是中國當代文壇中不多見的“學者型作家”。有評論說,作為北大教授、學者、作家、批評家的曹文軒,其文壇身份不僅是雙棲的,而且是多重的。它們填補了中國文學當下格局中所空缺的東西。曹文軒的小說寫作,小說藝術思考,有助于他文學研究基點的確立;反過來,其學術思考也提升了他寫作的境界和方法。

  無疑,人到中年的曹文軒正處在人生的黃金季節(jié):由作家出版社力推的其涵蓋各類題材的十卷本文集反響甚好。與此同時,其海外的出版翻譯著述也甚豐,臺灣印刻公司、時報出版公司、民生報出版社分別出版了他的七部作品。另外,他的《草房子》、《紅瓦》都有韓文版、日文版推出。他還多次去古巴文聯(lián)、墨西哥作家大學、巴西文學院做學術演講。據介紹,《草房子》寫于《紅瓦》前,兩部作品其實可合二為一看成是一個少年從小學到高中階段的成長史。曹文軒以此傳達出了少年時代的生命感覺。

  盡管曹文軒被一些人稱為“兒童文學家”,但他的寫作定位并不拘泥于此。他說,自己是一種以孩子的眼光來看待世界,形成一個獨特視角的文體。在表達時,有一種溫馨、純凈的感覺,還有一種時光逝去的淡淡憂傷。孩子的目光是清純的,因此,每當他來到這一視角而凝視天下時,他會有一種受到洗禮的感覺。這些文字既可供孩子也可供大人閱讀。曹文軒認為,如今的少年寫作常常令人吃驚,它使他看到一個民族的語文水平忽然地、簡直無法解釋地提高了;他對未來中華民族的語文水平抱了極大的希望。他看到,對中國的語文教學、作文教學的反思已經有了明顯的效果。一個國家,能有那么多的人對它的中小學的語文教學與作文教學進行檢討,甚至發(fā)出極其銳利的言辭,使上下都感震動,都感心緒不寧,這實在奇妙。他不知道這世界上還有哪一個國家也曾有過類似的壯觀情景。他說,一旦有了這個意識,無論還有多少障礙,事情的結果都只能是美妙的。多少年后,我們可以將這一次自發(fā)的、心靈默契的“運動”看成是一次革命--語文革命。

  有報道稱,當曹文軒去臺灣參加其新書首發(fā)式并進行演講時,臺灣媒體報道其作品受歡迎程度時用了“風靡”二字。此前,其作品在臺灣多次獲獎,多次重印,臺灣有不少研究生的學位論文都以其作品為研究題目。曹文軒的作品既“迎合”大陸、臺灣讀者,同時又“取悅”了韓、日讀者。期間究竟秘訣何在?曹文軒坦言,文學必須寫一些永恒的東西,這是他一貫的思想,是誰也無法說服他放棄的思想。在他的心目中,那些真正的可以毫無愧意地接受“藝術品”稱號的作品,是與時間和空間無關的。他必須尋找那些不容易斷裂,不容易褪色的主題,那些常說常新的故事。他尊重讀者,他從來不去耍弄讀者或對讀者進行挑釁,但他從來也不想去迎合讀者。要問他的作品為什么會與語境無關,他想首先一點是自己的作品寫了相通的東西,共同的精神,共同的問題,共同的情緒。他回避那些只屬于一時一地的具體的特有的問題。

  最后,曹文軒又重申自己的文學主張:不湊熱鬧,不東張西望,不結盟,不圈地,不搞團伙(對在文學創(chuàng)作領域搞團伙尚可容忍,對在學術界搞團伙深惡痛絕)。當后面萬馬奔騰、風塵滾滾之際,他說自己會閃開讓路。這既是為人的原則,也是為文的原則。完

 
編輯:金秋


 
  打印稿件
 
:::新聞自寫短信:::
對方手機: 最多五個(半角逗號號分隔 0.2元一條)

新聞長信,五千字容量
檢驗碼:
手機號:
密 碼 :
獲取密碼    
 
 
 
關于我們】-新聞大觀 】- 供稿服務】-廣告服務-【誠聘英才】-【留言反饋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建議最佳瀏覽效果為 1024*768 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