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月4日電 美國“勇氣號”火星探測器剛剛被證實已成功在火星登陸,對于火星的一些背景,許多媒體也進行了解讀。據聯合早報報道,新加坡出生的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附屬噴氣推進實驗室主任工程師李友楠博士,也向人們解讀了人類探測火星的歷史。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上,火星占有著一個很特殊的位置。4000年前,古埃及人稱它為“紅色之星”。這是一個很恰當的名字,因為從地球上看火星,它鮮紅如火。古巴比倫人稱它為“死亡之星”。
希臘人與羅馬人對火星都沒有好感。這主要是因為從地球上觀察火星,它先是由東向西運行。然后,它會在星空中停止不動一段時間。接著,它會繼續(xù)其東西運行的軌道。古羅馬人覺得他們在地球上的一舉一動總是被火星上的“人”監(jiān)視著。所以羅馬人替它取了一個不太友善的名字:Mars。這是羅馬戰(zhàn)神的名字。
火星在星空中這種獨一無二的運行軌道也被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家注意到了。就像羅馬人一樣,他們也被火星這種變幻莫測的軌道所迷惑著。因此,在先秦,中國天文學家也給火星取了一個相當特別的名字:“瑩惑”。這是因為火星瑩瑩像火,而且光亮時有變化,順行逆行的情形非常錯綜復雜。這一切都令人十分迷惑。
在秦朝以前的古書中,作者通常用“火”字來形容恒星(如太陽)而不是指火星。但在前漢、后漢書中,“瑩惑”二字開始出現。例如,在后漢書中有如下的記載:“建安十八年(作者按:三國時代),歲星、鎮(zhèn)星及瑩惑俱入太微”。這里提到的歲星及鎮(zhèn)星分別是指木星及土星。而瑩惑則是指火星。春秋戰(zhàn)國時代五行(金、木、水、火、土)之說極為盛行。所以古中國天文學家又簡稱瑩惑為火星。
在漢朝時代,古中國天文學家用肉眼對火星已有極度準確的觀察了。例如,在漢書律歷志中記載了火星公轉的周期是687天。這個數字與今天最正確的數字相比,誤差不到千份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