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月三日電題:北京臺灣問題學者:推出新版歷史教科書是島內當局“漸進式臺獨”重要一步
中新社記者劉舒凌
近日,臺灣當局在有關政策上接連出招:公務員考試將出現(xiàn)閩南語用語命題,推出新版“高中歷史教科書”將把明朝中葉以后中國歷史并入世界歷史,包括閩南語在內的十幾種方言將列為“官方語言”。
北京聯(lián)合大學臺灣研究所朱顯龍教授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臺灣當局為推進“漸進式臺獨”、“文化臺獨”,在拼音使用、地名更改等問題上所做手腳一直沒停過。但是,影響最大的莫過試圖于這一次將歷史教科書內容進行更改。
他說,臺灣當局搞“臺獨”認同過程中,延續(xù)以往中國歷史傳統(tǒng)的歷史教科書是個不利因素。這一次他們要將臺灣歷史從中國歷史中抽出,并將明朝中葉以后的中國歷史置入“世界歷史”中,島內當局純粹是在搞一個“國體意識”的建構,是其走向“臺獨”綜合舉措中的重要一步。
這一次推出新版高中歷史教科書、增列“官方語言”等幾個事件在島內引起民間社團、學術界與學生家長的強烈反對。朱顯龍指出了其間的幾個原因。首先,修改歷史教科書將對年輕一代的歷史認識產生影響。年輕一代不了解以前的歷史,教科書的修改改變了歷史的本來面目,將使這一代人在認識臺灣歷史、地理的過程中徹底與祖國大陸斷開聯(lián)系。
其次,是對年長一代人的影響。年長者對于包括大陸與臺灣的中國歷史有著較清楚的認識,將進行的教科書修改對他們的影響并不大。但是,通過調整公務員考試的辦法,當局還試圖在年長一代人中進行強化性訓練,灌輸有關的內容。
第三,除去日本占領臺灣的五十年以及上世紀中葉以來兩岸分隔的現(xiàn)實,明中期以后很長時間里,大陸與臺灣一直是統(tǒng)一的整體。在大陸、港澳臺地區(qū)以及海外華人社會中,這一認識長期以來都是一致的;現(xiàn)在臺灣當局強行將這段歷史割斷,不止說不通,它還將在島內民眾當中造成認識的混亂。
再有一點,閩南話與客家話等都是比較區(qū)域化的方言,通通將它們列為“國語”,不只增加民眾負擔、使交流變得復雜;在全球經濟自由化、民間各類交往增多的情況下,多種語言并列為“國語”,臺灣如何與外界交流?
朱顯龍說,歷史、語言等文化方面的種種內容都有它們自身的客觀規(guī)律,是自然形成的。臺灣的歷史、文化與大陸之間存在著文化上的血緣關系,不能說變就變。推行臺灣拼音、推出新版歷史教科書等做法,都是島內當局只顧政治考慮,不問民眾在生活中使用便利、顧及其長遠利益的行為;所以,它已經引起學生家長、一般社團以及學術界的激烈反對。
新版“高中歷史教科書”仍處在提出草案的階段,朱顯龍認為,這一草案很難獲得通過。他說,與以往提出推行臺灣拼音一樣,新的草案只會給島內民眾帶來不便與困擾,手中握有選票的島內民眾的態(tài)度將使臺灣當局在教科書問題上有所顧慮,并回歸自然;今后,這一議題也將慢慢冷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