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6月20日電 中國古代箴言說:“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今日刊文,引用此古語評論指出,日本對華援助雖“有心為善”,但卻希望有所回報,這絕對不是正確的態(tài)度,對兩國關系不是好事。
據(jù)報道,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最近在國會公開對“中國人民不知道感激日本經(jīng)濟援助”表示不滿。而日本外相川口順子也在國會發(fā)表了類似的言論。
文章指出,中日關系是東亞地區(qū)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也是影響未來東亞安全的重要因素。但文章說,近年來,中日兩國的政界與學界普遍感到亟需突破影響中日關系的瓶頸,就是中日關系的重新定位與認知。中日關系要有突破,首先必須突破一些心理障礙。小泉最近的談話表現(xiàn)出日本方面的心理障礙。
文章接著說,中國現(xiàn)當代外交具有明顯的儒家風范。新中國成立之后,對于日本近代以來給中國帶來的災難采取了向前看,甚至是既往不咎的態(tài)度。雖然日本當年是有心為惡,但中國沒有要日本的戰(zhàn)爭賠款。日本的對華政府開發(fā)援助雖然是不爭的事實,但隨著歷史的演進,日本一些人越來越拿這種援助說事兒。先是一些右翼分子鼓噪,進而影響到日本政府的政策,在上世紀90年代以后,日本對援助問題的態(tài)度有所轉變。
文章強調(diào),在對華援助問題上有意見的,主要是一些日本右翼分子。然而,小泉首相和川口外相最近的一席話,生動地表明了日本政府在這個認知問題上的轉變,表明了日本一直在“有心為善”,希望有所回報。中國政府從來沒有否認過日本的對華政府開發(fā)援助,也承認日本對華援助為中國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更何況,由于中國放棄了日本的戰(zhàn)爭賠償,日本的對華政府開發(fā)援助一開始有進行感情和經(jīng)濟彌補的成分。
文章進而指出,而后來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騰飛,這種援助也是互惠互利的,對日本進入中國市場大有裨益,不只是中國受益,而是事實上的雙贏。日本根本沒有理由把兩相情愿、互惠互利的事情當作自己的“恩賜”,甚至當作一張牌來要挾中國。
這篇文章最后說,從中國政府對日本有心為惡的不罰,到日本政府對有心為善的要賞,不僅凸顯出兩國政策的長短與優(yōu)劣,也凸顯出當前日本政界對中日關系認知的危險性,所以不得不重提歷史這個老話題。東亞國家普遍擔心日本重走軍國主義老路。日本也遠遠比不上德國,而在歷史問題上一再回避,甚至否認。日本政府公然要求回報的做法絕對不是正確的態(tài)度,對兩國關系不是好事。(作者:韋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