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中國傳統(tǒng)的中秋佳節(jié)。“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jié)日是在唐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祭月儀式,設大香案,擺上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絕不能少,西瓜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月餅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不管是在家的,還是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需一樣。由此看來,古代人過中秋遠比現代人要講究得多。那么,古人中秋是怎么過的?原來他們有十件必做的事情。
一、吃月餅
《洛中記聞》說,唐僖宗在中秋節(jié)吃月餅,味道極美,便命御膳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新科進士們,這是我們能夠看到的最早的關于月餅的記載。到了宋代,月餅有了“荷葉”、“芙蓉”等雅稱,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宋代以后,制作月餅不僅講究味道,而且在餅面上設計了與月宮傳說有關的圖案。餅面上的圖案,起初是先畫在紙上然后粘貼在餅面上,后來干脆用面模壓制在月餅之上。
二、燃燈
古人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在湖廣一帶有用瓦片疊塔,在塔上燃燈的節(jié)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jié)俗。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為興盛,特別是廣東地區(qū),各家于節(jié)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作出果品、鳥獸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掛于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
三、觀潮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边@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大賦名篇《七發(fā)》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后,中秋觀潮之風更盛。
四、玩兔兒爺
清代宮廷把月中的玉兔稱做“太陰君”,民間則不同,百姓們稱它為“玉兔兒爺”。在北京一帶的民俗中,中秋節(jié)祭兔兒爺反映了民間敬神心理的異化,中秋自從由祭月的禮俗轉化成民間節(jié)日后就淡化了禮俗色彩,而游賞性質越來越突出,玩兔兒爺的風俗可以說是這一現象的有力佐證。
五、熬夜
民間相傳,中秋夜越晚睡越長壽。所以有人以此祈求長壽,但更多年輕人借此機會玩?zhèn)通宵。
六、偷蔥偷菜
相傳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別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蔥,就表示她將來會遇到一個如意郎君。臺灣地區(qū)有句俗語“偷著蔥,嫁好郎;偷著菜,嫁好婿”,指的就是這一習俗。
七、吃鴨
云南的仫佬族講究在中秋節(jié)這一天買餅子,殺鴨子。南京的桂花鴨、咸水鴨、樟茶鴨也往往在這個時候賣得很旺。
八、吃田螺
民間認為,中秋吃田螺,可以明目。之所以一定要在中秋節(jié)食之,是因為此時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肉質特別肥美。如今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
九、吃芋頭
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彼灾星锸秤箢^寓意辟邪消災,并有不信邪之意。
十、飲桂花酒
屈原的《九歌》中有“援驥斗兮酌桂漿”、“奠桂酒兮椒漿”的詩句。但到了現在,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了。
參與互動(0) | 【編輯:楊凱淇】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