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5月28日電 據(jù)加拿大《環(huán)球華報》報道,住房開支在普通人家的日;ㄤN中往往占據(jù)著最大的比重,是人們最關心也最憂心的項目。25日,加拿大皇家銀行(RBC)公布了一份有關住宅業(yè)主負擔費用的報告,資料顯示在加拿大全國范圍內,住宅業(yè)主為擁有一所住房所需費用,在2010年前期已經連續(xù)第3個季度上升,而且隨著今年內銀行息率的提高,這一費用將繼續(xù)走高。
加國所有住房類別負擔均加重
皇家銀行住房負擔標準,系由加拿大皇家銀行經濟研究部門根據(jù)調查情況定出,用以確定若要擁有一所住房,一戶人家的稅前收入需要達到多少。而這一數(shù)額在今年第一季度在加拿大全境所有住房種類上均錄得全面上升。
加拿大皇家銀行住房負擔指數(shù)采用百分比,顯示了擁有一處房產的費用和家庭稅前收入的比例,適用于所有房屋類型。比例越大,顯示屋主為擁有該類房屋所需付出占收入比重越大,負擔越重。
其中,獨立平房可負擔性標準上升了0.9%,達到41.1%;標準城市屋上升了0.4%,達到33%;標準公寓上升了0.5%,達到28.2%;標準兩層住房則上升了0.6%,達到46.8%。
報告中,皇家銀行高級經濟學家霍格(Robert Hogue)表示,雖然擁有住房在2010年首個季度變得更為昂貴,不過整體來說仍然低于2008年早期的頂峰水平,而且似乎不會超越那時的水平。
“我們預期可負擔性會在2010和2011年間惡化,不過這種進一步變壞的情行將是有限度的,因為供需關系的趨于平衡,將使一些負面因素離開房地產市場”。
來年引致房屋負擔加重的主要因素將是預料中勢在必行的升息。報告提及,加拿大央行在今年的后半年和2011年將推動息率從目前的超低水平逐步走向更加正;乃。央行行長卡尼(Mark Carney)最快將于今年6月1日開始緩慢提升息率,使加國隔夜拆息率至今年年底達到1.5%。
“我們相信,當極低的貸款利率上升時,房屋價格在過去一年壯觀的反彈將很快結束”,霍格補充說,經濟改善和收入增加,應能保持住宅可負擔性處于控制之中!
加國整體住房負擔情況惡化 溫哥華最嚴重
報告顯示,除阿爾伯塔(Alberta)省外,加國其它所有省份住房負擔能力均告惡化。以獨立平房為例,加國各主要城市負擔指數(shù)依序是:溫哥華73.4%,比上季度上升了4.8%,顯示在加國各城市中,溫哥華住房負擔最重。之后分別是多倫多(Toronto)49.1%,上升了0.4%;渥太華(Ottawa)40.3%,上升了0.3%;蒙特利爾(Montreal)39.7%,上升了0.9%。
阿爾伯塔省是加國唯一住房負擔不升反降的省份。卡爾加里(Calgary)住房負擔指數(shù)為36.5%,下降了0.3%;埃德蒙頓市(Edmonton)32.0%,下降了0.5%。
早在今年初,加通社就發(fā)布消息說,研究機構Demographia International在對加拿大、美國、英國、澳洲、新西蘭和愛爾蘭的272個大城市的房地產市場進行調查后,公布的報告結果顯示,在加國5個房價最難以負擔的城市中,有4個城市在本省,它們分別是:溫哥華、維多利亞(Victoria)、阿波斯福(Abbotsford)和基隆那(Kelowna)。其中溫哥華已經從2009的最難以負擔城市第4名躍升為如今的第一名,有計算顯示,溫哥華的家庭,平均要不吃不喝9年所存的錢才足夠在溫哥華買住房。
不過,對加通社轉發(fā)的這個報告,加拿大市鎮(zhèn)協(xié)會(Canadian Urban Institute)行政總裁吉爾摩(Brent Gilmour)表示異議,稱該報告過分簡化令房價難以負擔的其它因素,例如區(qū)域房地產市場和經濟狀況。他同時指出,該報告也沒有考慮“明智”的城市規(guī)劃帶來的財政、社會和環(huán)保利益。它們包括基建成本低、減少長途通勤和為不駕車人士設計的城市。
中國移民變加拿大房奴
有移民網(wǎng)友在中國網(wǎng)站上對移居加國后遭遇的供房負擔大發(fā)感慨,表示中國房價迭創(chuàng)新高,引發(fā)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孕育了流行一時的《蝸居》,也衍生出一個新的族群:房奴?烧l也沒想到,就算到了加拿大這個許多人想象中所謂的“人間天堂”,新移民還是逃不掉做房奴的命運。
移民之前,房價移民中介公司曾經將加拿大的樓市描繪得無比美好:藍天﹑白云﹑綠草﹑新鮮的空氣﹑友善的鄰居,真正的獨立宅居樓,相對低廉的價格……曾經是一個很讓中國人動心的理由。只是,等真正落地移民來了后才發(fā)現(xiàn),雖然與中國相比,或者應該說是與中國某些特定的城市相比,加拿大的房價確實不算高,但這個房價價格差距要遠遠小于新移民們在收入上與國內的差距。所以,在國內買不起房子的,在這,還是買不起!(楊梅)
參與互動(0) | 【編輯:王媛媛】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