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和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共同出席“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閉幕式。 中新社發(fā) 杜洋 攝
|
12月20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和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共同出席“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閉幕式。 中新社發(fā) 杜洋 攝
|
中新網(wǎng)12月22日電《日本新華僑報》12月22日發(fā)表時事評論文章指出,中日世代友好的基礎在民間,未來在青少年。相信隨著中日兩國關系的好轉,中日青少年交流逐漸加深,參加交流的人數(shù)逐漸增多,他們將用理性、客觀的思想引導、影響更多的同齡人,向特殊時代產(chǎn)生的“憤青”告別。
文章摘錄如下:
12月20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和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共同出席北京的“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閉幕式。兩國青少年表演了文藝節(jié)目,在“中日友好心愿樹”上系上象征中日美好未來的紅飄帶,傳遞世代友好的真誠愿望和共同理想。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中日兩國上層和正面的交往不乏鶯歌燕舞、花紅柳綠,但是更廣范圍內(nèi)的底層民間仍然不乏仇視和偏激之聲,這些仍然在不時提醒人們,制約中日關系良好發(fā)展的因素仍然諸多,中日兩國民眾的徹底友好遠遠沒有到來。
隨著這些年來中日關系的不斷惡化和互聯(lián)網(wǎng)迅速發(fā)展,在中國出現(xiàn)了“憤青”這一特殊群體。他們是以激憤反日為主旨的青年群體,充滿對中國的強烈熱愛,習慣于表現(xiàn)自己的主張和情緒,往往當日本在歷史問題和領土問題挑釁之際,都是這些青少年率先承擔對日本的正義吶喊。但是,這些青少年的絕大多數(shù)都沒有去過日本,也沒有接觸過任何日本人,認知主要來自于互聯(lián)網(wǎng)等媒體的訊息,有時難免沖動而缺乏理性。而日本青少年中的“憤青”同樣具有類似缺陷,缺乏對中國的了解,習慣于盲人摸象,這些不利于客觀全面了解中國,也不利于對中國交流。
正因為這樣,中日兩國的青少年交流才顯得更有時代的特殊意義。近年來,中日兩國領導人會晤頻繁,每次都著重提到加強兩國青少年交流,并將2008年確定為“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今年3月15日,胡錦濤主席在全國人大會議期間,打破 “兩會”期間不會見外國客人的慣例,下午到中國人民大學出席“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活動開幕式,并親筆題詞“舉青春之力,謀世代友好”。今年5月胡錦濤主席訪日期間,也特意到日本早稻田大學參加“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的活動。在這項活動結束之際,日本現(xiàn)任首相及前任首相分別在東京和北京參加活動,增添了光彩的一筆。這些努力都不會付諸東流。
應該看到,“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中的一項重要方式就是到對方國家實地學習考察,加深感性認識和理性思辨!岸牉樘,眼見為實”,“百聞不如一見”。中國的這些古代箴言同樣在中日青少年交流中顯出了效應。有的中國青年表示通過訪問逐漸看到日本有很多值得中國學習、反省的地方,感到以前對日本的了解太片面。有的日本青年則表示通過實地參觀覺得中國不像想象的那樣落后,也對中國刮目相看。
中日世代友好的基礎在民間,未來在青少年。相信隨著中日兩國關系的好轉,中日青少年交流逐漸加深,參加交流的人數(shù)逐漸增多,他們將用理性、客觀的思想引導、影響更多的同齡人,向特殊時代產(chǎn)生的“憤青”告別。(王錦思)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