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12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12日刊出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蔡逸儒的文章說,民進黨“反中反華”、“逢中必反”是問題的核心,即使損人不利己、搞到玉石俱焚也要在所不惜。如果民進黨不經過一場黨內政策大辯論,不經過幾次嚴重的選舉挫敗,看來民進黨的大陸政策不會有根本的改變。
文章摘編如下:
日前簽訂的兩岸經濟協(xié)議架構對兩岸關系及馬英九政府都是一項重大成就。相關國家、國際組織及國際媒體對此多半抱持肯定態(tài)度,認為這可以強化兩岸緊密關系,降低緊張,是兩岸的政治勝利,馬英九執(zhí)政兩年的高潮;判斷這可能有助于歐盟與東亞地區(qū)發(fā)展貿易與投資關系;美國主動歡迎兩岸增加互動與對話,有助帶來更大經濟機會、政治穩(wěn)定,是前瞻、務實的作法;也有學者判斷臺灣正在建構結合大陸經濟,謀取全球和區(qū)域競爭的優(yōu)勢,臺灣可望成為各國登陸大陸的跳板。
民進黨反對ECFA的理由
反倒是民進黨對此一向采取批判態(tài)度,認為ECFA是“一中市場”。民進黨不但要在“立法院”中繼續(xù)與國民黨纏斗,而且還要在“公投”議題上采取街頭抗爭,并把戰(zhàn)線拉長到年底的“五都”選舉。
搞斗爭通常就分文斗、武斗兩種。文斗講道理,要看誰比誰有道理,站在正義的一方;武斗就得憑實力,看誰的胳膊粗、棍子長,大家一翻兩瞪眼。不過臺灣的民進黨則是不但不按牌理出牌,還軟硬不吃的無所不用其極。搞斗爭民進黨確實是一把好手,但人品、操守、信譽則不在考慮之內。這個政黨凡事不講原則、不論是非,可以顛倒黑白、指鹿為馬,一切都從政治斗爭的角度出發(fā)。文斗、武斗交互為用,專門給人戴帽子、打棍子、摻沙子,只要奪得政權就好。
反ECFA 南北有別
就以ECFA事件為例,民進黨既然要拉長戰(zhàn)線,進行長期抗爭,但卻又是南、北有別,只在臺灣南部地區(qū)大肆宣揚,作為年底選舉動員,爭取選票的議題,在北部都會地區(qū)則要低調處理,避免選民反感。宏觀來看,民進黨對ECFA的意見顯然不是原則性的反對,只是策略性的運用;微觀而言,民進黨懂得因地、因事制宜,也能理解,但這也說明民進黨擺明了就是要把臺灣的前途、兩岸關系拿來作為自己政治斗爭的工具。一切政治掛帥。
“逢中必反”不惜玉石俱焚
其實民進黨人這類糗事干多了,凡事為了反對而反對。日前民進黨籍臺南市長許添財、臺南縣長蘇煥智拒絕參加反ECFA大游行,過去高雄市長陳菊、云林縣長蘇治芬到大陸推銷農產品或高雄世運是一種嘴臉,返臺后又是另外一番態(tài)度,更早的陳水扁、呂秀蓮莫不如是。大陸觀光客花錢少說人家是窮光蛋、出手闊綽又罵人家是暴發(fā)戶;大陸學生赴臺是去滲透,臺灣學生到大陸求學就是被統(tǒng)戰(zhàn)。都是民進黨的歪理。
就像臺大教授石之瑜所說,民進黨反對ECFA其實不需要理由,“反中反華”、“逢中必反”才是問題的核心,即使損人不利己、搞到玉石俱焚也要在所不惜,其它的表面理由都是蓄意編造出來騙人的。如果民進黨不經過一場黨內政策大辯論,不經過幾次嚴重的選舉挫敗,看來民進黨的大陸政策不會有根本的改變。在此情況下,如果民進黨再度奪回“政權”,臺灣未來及兩岸關系的前景不得不讓人擔憂。
有人說,民進黨對臺灣的政治發(fā)展有其正面作用,是也不是,對也不對,或許奪權是實,抱負其次、貢獻最后。說得極端一點,民進黨的貢獻只是其奪權過程中的副產品。搞政治固然不能不講方法,有點權謀也能理解,耍點鬼計或許不得不然,但玩到不講原則、沒有是非,可以指鹿為馬,能夠睜眼說瞎話,這也實在是太超過了一些。
參與互動(0) | 【編輯:官志雄】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