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拆遷條例”征求意見稿的發(fā)布,無疑給“火熱”的拆遷問題新添了一塊柴。
本月12日是征求意見截止日期,盡管為納諫而開門的時間并不長,但各界對該征求意見稿提出的建議卻很多。
“讓公眾來決定是否屬于‘公共利益’”
在國務院法制辦上月29日公布的《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征求意見稿)》中,符合七種“公共利益需求”方可征收房屋一條最受關注。
這七種“公共利益的需要”包括:國防設施建設的需要;國家重點扶持并納入規(guī)劃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公共事業(yè)的需要;國家重點扶持并納入規(guī)劃的科技、教育、文化、衛(wèi)生、體育、環(huán)境和資源保護、文物保護、社會福利、市政公用等公共事業(yè)的需要;為改善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居住條件,由政府組織實施的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等建設的需要;為改善城市居民居住條件,由政府組織實施的危舊房改造的需要;國家機關辦公用房建設的需要;法律、行政法規(guī)和國務院規(guī)定的其他公共利益的需要。
從這些天的報道來看,征求意見稿對“公共利益”作了明確規(guī)定,但各方對此規(guī)定的爭議依然很大,其中,由誰來決定是否屬于“公共利益”爭議最多。
2月3日,在由天則經濟研究所和鄭州大學中國土地法律研究中心主辦的《土地管理法》修法建議研討會上,中國法學會憲法學會副會長、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張千帆對此發(fā)表觀點認為,公共利益是彈性很大的概念。他說:“公共利益怎么界定?我認為必須要有公眾參與,讓公眾來決定到底什么是公共利益!
在實踐中,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并從中受益者都是地方政府,“新拆遷條例”依然賦予了縣級以上地方政府行使征收各項決定的權力,這被很多學者稱為“利益相關者”進行的決定。
義派公益律師事務所主任王振宇認為,如果由地方政府來判斷是不是“公共利益”,地方政府就既是裁判者,又是受益者,難免有失公正。他說:“應該由處于居中裁判位置的司法機關來判斷是不是‘公共利益’,我想是不是還可以搞一個土地法院來進行這項工作?”
天則經濟研究所所長、山東大學經濟研究院教授盛洪則表示:“政府是以提供公共物品為其最大利益的,不能通過買賣土地獲得利益。” 與此同時,盛洪教授也認為,政府如果為了公共利益,并且在不營利的條件下,可以進入土地市場。他舉例說: “比如政府可以買一塊地建辦公樓!
“不能說為了公共利益就一定要啟用征收程序”
記者了解到,對于國務院回應民意、迅速發(fā)布征求意見稿的行為,學界普遍表示了肯定。另外,不少人也認為“盡管有些條款尚存爭議,但該征求意見稿相比以前的拆遷規(guī)定有了很大進步” 。
獨立學者秋風說:“這次征收條例的改進表現(xiàn)之一是縮小了征收的范圍,這還是值得肯定的!
與此同時,他也對征求意見稿提出了建議:征收條例應該確立自愿交易優(yōu)先的原則!凹词拐疄榱斯怖娴男枰@得這個土地,也應該首先和土地使用權持有人進行自愿交易,人家愿意出讓,再由土地需要人和土地產權人之間達成協(xié)議,從而完成土地交易。”秋風說,“不能說為了公共利益就一定要啟用征收程序!
“怎么能使土地利用更加符合公眾的意愿?”
值得注意的是,與會學者普遍認為,目前土地利用決策過程的公眾參與度低,是這次“新征收條例”修改以及我國《土地管理法》修改過程中應該給予高度關注的問題。
鄭州大學法學院副院長、鄭州大學中國土地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沈開舉認為,由于實踐中土地利用的公共參與不足,帶來了很大的社會矛盾。他介紹說:“我們中心群眾信訪事件30%~40% 是因為土地征收征用房屋拆遷導致的!
沈開舉進一步分析認為,之所以引發(fā)這些矛盾,很關鍵的因素是一些地方政府在土地利用決策執(zhí)行過程中,老百姓沒有參與權,沒有表達權,沒有知情權,在自己不知道的情況下土地被征了,房屋被拆了。“怎么能夠使土地利用更加符合公眾的意愿,有利于公眾的表達,更有利于民主的決策,這是非常關鍵的。”
張千帆指出,“公眾怎么參與”涉及到現(xiàn)在征收條例意見稿中的一個很大問題。
征收意見稿第十條規(guī)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組織有關部門論證后,應當將房屋征收目的、房屋征收范圍、實施時間等事項予以公告,并采取論證會、聽證會或者其他方式征求被征收人、公眾和專家意見。
張千帆認為,“公告‘征收的目的、房屋征收范圍、實施時間’并不能解決問題,一定要把補償問題放到公告中去!彼f:“拆遷戶關心什么?我管你用什么方式把我的房子拆了,你建學校也行,修高速公路也行,拆遷戶最關心的是補償標準。你現(xiàn)在不把補償標準放進去,讓他們論證什么?” 張千帆建議:公告內容應當把補償標準納入,而且補償和征收兩者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
據(jù)了解,我國土地領域最重要的《土地管理法》正在醞釀修改,該法的“變動”有可能對拆遷、征收、土地稅費、土地權利救濟等當前“敏感”的問題形成直接的影響。 張偉杰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