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此文版權屬《國際先驅導報》,任何媒體若需轉載,務必經該報許可。)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劉俊、漆菲發(fā)自北京 北京的雪停了,人們對錢學森的愛卻沒有止步。
11月3日清晨,從宣武門到阜成門地鐵里,北京實驗二小的萬家一盯著屏幕里錢學森大大的照片,問身邊的媽媽:“我們就是要去哀悼錢爺爺,對嗎?”
母親默默點頭。哀傷的背景音樂響起,有老者拿出紙巾頻頻拭淚。10月31日8時6分,在解放軍總醫(yī)院,錢學森走完了他98年的人生。
京西阜成路8號院一處逼仄的住房內,已經擠滿了前來吊唁的民眾。
這是錢學森的家,墻上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留下的裂紋和加固筋依稀可辨。從上世紀60年代初搬進來之后,錢學森就從未離開過這里。
如果不是刻意研究,很少有人知道并懂得他那些相當專業(yè)的科學特長:航空火箭學、空氣動力學、應用力學、系統(tǒng)工程學……人們真正被感動的是他的精神:對事業(yè)的執(zhí)著,對祖國的熱愛,對名利的淡泊,對他人的寬容,對自己的嚴謹……
錢學森是不可復制的,但他的精神卻值得每個人學會。
愛國者的恒心
最近十年,錢學森幾乎都在病榻上度過,但如同1955年他放棄美國的優(yōu)厚待遇毅然回國一樣,即便到了生命最后的時光,他的愛國之心始終如一。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yǎng)不出杰出人才?”從2005年起,病榻上的錢學森多次問前來探望他的國務院總理溫家寶。
2005年7月29日,錢學森對溫家寶總理坦誠建言:“現(xiàn)在中國沒有完全發(fā)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yǎng)科學技術發(fā)明創(chuàng)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chuàng)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錢老反復強調,杰出人才的產生離不開寬松的學術氛圍,他當初在加州理工學院時,學術氛圍非常民主,他挑戰(zhàn)過一些學術權威。”跟隨錢學森26年的秘書兼學術助手、年屆七旬的涂元季回憶說:他晚年多次說過,‘學術權威把著位置,他往那兒一坐,旁邊的人都不敢說話了’,這哪行啊。”
錢在加州理工學院的輝煌至今無人企及。錢學森1935年赴美留學,在麻省理工學院念完碩士后,進入加州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并師從世界“超音速飛行之父”的馮·卡門,“我到美國去,心里只有一個目標,就是要把科學技術學到手,而且要證明我們中國人可以賽過美國人,達到科學技術的高峰!卞X學森說。果不其然。錢學森憑借“時速為一萬公里的火箭已成為可能”的驚人火箭理論譽滿全球!岸(zhàn)”期間,錢學森還和馮·卡門參與了當時美國絕密的“曼哈頓工程”——導彈核武器的研制開發(fā)工作。
1949年,新中國誕生。錢學森想起了離開祖國時父親遞給他的紙條:吾兒此次西行,非其夙志,當青青然而歸,燦燦然而返!但此時一股驅使雇員效忠美國政府的運動正席卷美國。因為被懷疑是共產黨人,錢學森被美國吊銷了參加絕密工作的證書。錢當時非常氣憤:“我寧愿回中國老家去,也不愿在受人懷疑的情況下繼續(xù)留居美國!”
但當他向美國提出回國申請時,卻遭到斷然拒絕。美國海軍部次長當時撂下狠話:“我寧可把這個家伙槍斃了,也不能放他回紅色中國去!他知道所有美國導彈工程的核心機密,一個錢學森抵得上五個海軍陸戰(zhàn)師。”此后,美國政府對錢學森夫婦的軟禁長達5年。
消息傳到國內,舉國憤慨。正在清華大學念書的王永志記得,清華的師生紛紛走出教師,聲援錢學森回國。“那個時候就被他的愛國熱情深深感染!敝袊d人航天工程首任總設計師王永志院士回憶說。
后來,在周恩來的努力下,美國才終于放行。
1955年9月17日,錢學森買了四張“克利夫蘭總統(tǒng)號”三等艙船票,在一個只有幾平方米的小艙內,帶著夫人和一對兒女睡著上下鋪,踏上了回國的路。離別時,馮·卡門充滿深情地對錢學森說:“你現(xiàn)在在學術上已經超過我,回你的祖國效力去吧,科學是不分國界的!
科學家的專心
回國后,錢學森的科學才華繼續(xù)大放異彩。
1956年初,向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yè)的意見書》。是年,國務院、中央軍委根據(jù)他的建議,成立了導彈、航空科學研究的領導機構——航空工業(yè)委員會,并被任命為委員。這年的10月8日,在北京西郊空軍466醫(yī)院食堂里,由錢學森任院長的中國第一個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
一直一來,提起錢學森,大家都說他是中國“兩彈一星”的大功臣,事實上,他并不是一個沖在第一線的研究者,具體的研究,有其他人去做,比如鄧稼先、錢三強。他做的是一個統(tǒng)攬全局的工作,就像一個路線設計師,指導和調節(jié)著科研的大方向,同時也參加管理。他主持完成了“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規(guī)劃,參與了近程導彈、中近程導彈和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的研制,直接領導了用中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
統(tǒng)攬全局的工作至關重要。據(jù)“錢學森與中國航天”課題組披露,上世紀60年代,在研制東風某型導彈時,發(fā)動機試驗出現(xiàn)多次失敗。科研人員一時找不到關鍵所在,只好請教錢學森。在五院的一個會議室里,錢學森圍著會議桌一邊聽一邊走,問到誰誰起來,問了40多分鐘。最后,錢學森指出,必須考慮發(fā)動機燃燒時產生的高頻振動問題。經過后來的試驗,錢學森的判斷十分準確。
科研很重要,培養(yǎng)人才亦相當關鍵。為了盡快培養(yǎng)起人才梯隊,他一回國就聯(lián)合清華開辦了力學研究班培養(yǎng)高端人才,創(chuàng)辦中科院力學研究所科學技術學校培養(yǎng)中端人才。他還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創(chuàng)建者之一,并從1958年開始擔任中科大力學系的首任系主任,直到1970年科大從北京戰(zhàn)備下遷到安徽合肥止。
1958年秋冬,力學系成立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火箭研制小組,開始只有6個人,后來增加到幾十人。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國科大力學系第一屆畢業(yè)生張瑜也是其中一個。他回憶說,錢學森先生多次與火箭小組座談,指導小火箭的研發(fā)工作,有時在簡易房,有時在系辦公室!1960年2月28日的一次討論中,一位專家建議,為了降低成本,我們可以考慮將使用的超音速噴管由鋼制改為水泥制或陶瓷制。那時全國都提倡‘土法上馬’、‘土洋結合’,但錢學森先生對這個意見明確表示不贊成,他說:‘該洋的地方還是要洋嘛!’”張瑜說,他反對跟風,反對人云亦云,而是實事求是,以科學為依據(jù)。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