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的“大師情結”之下,幾乎所有的資源都朝少數的“大師級”人物集中,普通的教師,只有跟在“大師們”、“準大師們”之后打工,賣苦力,拿著糊口的工資。
《華商報》10月22日報道,9月17日,在浙江大學任講師的一名海歸博士留下6頁遺書后跳樓自殺。在跳樓前6天,他剛提交了申報副教授職稱的相關材料。網絡盛傳浙大曾給該博士口頭承諾,卻未能履行。這位博士在遺書中說,“國內學術圈的現實:殘酷、無信、無情!
期望與現實的落差、回國后沒有科研可做、每月除去房租只剩下2000元、超高的房價……等等,被認為是海歸博士自殺的原因。令人關注的是,他是浙江大學“1311計劃”引進的1000名學術骨干之一,這就讓人納悶:引進的“學術骨干”,回國后為何難以開展科研?為何待遇如此之低?
浙大的“1311計劃”其實已透露出答案,據悉,“1311計劃”團隊的組成是,100位大師,300位核心人才,100個創(chuàng)新團隊,1000個學術骨干。我不知道那位博士回國前,是否根據這些數據做過算術。這里不妨簡單算一下,100位大師,按每位年薪50萬計算(22日的《楚天都市報》報道,武漢大學準備引進10至20名杰出人才、80至100名學科帶頭人,最高年薪可達百萬元人民幣,50萬年薪只是武漢大學的一半),就是5000萬,再按每位科研啟動經費200萬計算(對“大師”來說,這實在算不了什么),就是2個億。也就是說,僅100位“大師”就要花去兩個來億。還需要繼續(xù)計算300位核心人才和100個創(chuàng)新團隊嗎?這一路算下來,算到學術骨干,留下的資源就可憐得剩那么一點點了。
媒體的報道,也揭示出“計劃”的主體是大師們:位于浙大紫金校區(qū)的教師宿舍區(qū)里,還預留著近百套沒有出售和分配的住宅。不過,那些都是給“大師”們準備的。100位大師,好大的氣派!可問題是,放眼全中國高校,有多少真正的大師?分析今日一些高校的“大師”人物,水平不一定是“大師”,條件待遇卻一定是“大師級”;更有眾多“大師”級人物,多處兼職,處處領薪,早先浙大傳出的院士課題組論文造假案,當事的院士,是浙大聘來兼職任院長的,每年到校工作時間不長,連自己署名發(fā)表論文也“不知情”,不知浙大是否給他“大師級”年薪?
在高校的“大師情結”之下,幾乎所有的資源都朝少數的“大師級”人物集中,普通的教師,只有跟在“大師們”、“準大師們”之后打工,賣苦力,拿著糊口的工資。學術的理想和激情,在不能自主的科研中,漸漸喪失,所能生出的“理想”就是,有一天媳婦熬成婆,擠入“大師”隊伍,然后擁有學術資源的配置權,再讓一幫年輕人干活,自己坐享其成。也有的年輕人接受不了現實,比如這位博士,發(fā)出“殘酷、無信、無情”之嘆,做出極端之舉。
有研究表明,物理學、化學、醫(yī)學、經濟學等諾貝爾獎獲獎者取得成果平均年齡為40.16歲,35歲取得成果最多。并指出,一生中黃金創(chuàng)造期大致是26歲至46歲年齡段。因此,重視為青年學者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術環(huán)境,是國際上的共識。在美國的博士教育中,幾乎很少有博士沒有全額獎學金的,讀博士期間,博士們就不為自己的生計擔憂,全額獎學金足以讓他們全心投入研究。而獲得大學教職之后,一個普通講師就可以獨立開展研究,可以指導博士生。
我國高校近年來辦學資金越來越充裕,但是,青年教師的生存狀態(tài)并沒有好轉,原因就在于學術資源的配置,掌握在行政權、學術權擁有者手中。與國外大學一校之內教授待遇相差不大不同,國內高校不同學科、不同學術頭銜的教授,待遇相距很遠,有的甚至達10倍,更不用說普通教師與那些“大師級”教授的待遇差距了。
在中國高校的“大師計劃”之下,有為的青年學者要么陷入焦慮,要么走上“運作大師路線”。這樣的大學大師夢,也可能只是做夢了。這次海歸博士的自殺,能否驚醒大學的美夢呢?(熊丙奇)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