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糾結
對于川江上游的庫區(qū)人來說,生活中總有些東西因三峽蓄水而發(fā)生了變動
本刊記者/劉炎迅(發(fā)自重慶)
潮水從朝天門下來的時候,宛若千軍萬馬奔騰而至,看閑的人,擠滿了更高的平臺,指指點點,宛若檢閱水下的世界。
那是7月20日,重慶當?shù)貓蠹埳险f,每秒7萬立方米的洪峰過境。重慶危矣,三峽待考。
朝天門是兩江樞紐,重慶最大的水碼頭,自古江面檣帆林立,舟楫穿梭,江邊碼頭密布,人行如蟻。直到今天,這一帶仍是城內最繁華的商業(yè)區(qū)。
這里是重慶人回憶這個城市的最好去處。歷史上,這里幾乎每年都要上演水進人退的故事。
21日,洪峰過后,朝天門碼頭重見天日,滿眼淤泥,最深的地方淤泥達到了半米。
7月26日,第二次洪峰路過重慶。還好,這一次大水并未漫上江岸。
今年,幾百公里外的三峽大壩開始發(fā)揮作用,當?shù)厝丝偘堰@里的水進人退與那座大壩聯(lián)系在一起。
水浸朝天門
24日,周末,天氣晴熱。很多重慶人來到朝天門,挽起褲腿,踏著黑漆漆的淤泥,從朝天門走下去,來到江水退去的江岸上。
這邊消防車忙著沖刷淤泥,那邊小販已經(jīng)擺起涼粉攤子,做起生意,不同年齡的人,熙熙攘攘。
洪水讓南濱路酒吧一條街的經(jīng)營戶損失慘重,為了幫助他們盡快清淤,從前一日凌晨5點開始,街道上連續(xù)組織了近百人,工作了30多個小時,幫著清除的淤泥以百噸計。
但這還只清理了1/3。
洪峰來的時候,一起被淹沒的,還有另一個地標——磁器口。
當時,磁器口街道的梯坎已“隱”于水面下,標志性牌匾龍隱門沒至“腰部”,靠近江邊的商鋪及民居被淹。人們清楚地記得在2009年時,磁器口也被淹過,靠近江邊的游樂場,涌進來2米多深的水。
住在江邊的居民們看慣了潮漲潮落,也不忘把每年的洪水做一比較。
歷史上,朝天門面對江水,總是有些乏力,多次在洪峰下沉入水中。當年修建三峽大壩時,很多重慶人就擔心,蓄水175米,回水到了上游朝天門,不是要漫得更厲害嗎?
在民間,當?shù)厝说恼f法是,如果要保重慶,最好水位不要超過160米。
自從大壩建成之后,民間關于水的想象一直沒有停止過。
2005年的時候就有媒體計算過,一千多公里川江(長江宜昌至重慶河段)河道狹窄,坡度陡峭。在建設三峽工程和葛洲壩工程之前,宜昌至重慶間的最高水位差為136.9米,而最低水位差也有120.6米。正是這巨大的水位差,才有了“千里江陵一日還”的可能性。而2003年三峽蓄水135米之后,水位差只有31米。一旦發(fā)生洪水,下泄不暢,洪水就會通過600公里的狹長河道和13個峽口層層壅高。
在這個報道里,援引了專家的計算,“按照三峽工程泥沙組所給定的三峽水庫平均水力坡降為7米/100公里。當壩前水位達到175米時,距此600多公里處的重慶市的水位就會高達217米。”
果真如此,重慶將成澤國一片。不僅僅是朝天門,包括火車站,成渝鐵路都要“葬身魚腹”,不過這個數(shù)據(jù)沒有得到官方的論證和回應。
2008年三峽蓄水175米,上游的重慶開始緊張起來。
2008年,11月4日,三峽大壩嘗試蓄水到了172.3米,重慶部分主城區(qū)被淹,與此同時,原定175米蓄水的計劃被叫停,至于原因,各方說法不一。三峽總公司對外宣布,“三峽工程停止蓄水,是為了觀察三峽庫區(qū)地質災害、生態(tài)環(huán)境及庫岸穩(wěn)定情況!
而來自專家說法是,上游來水不足,大壩高位蓄水無法實現(xiàn)。加之對于蓄水后產(chǎn)生地質災害的擔心,因此停止了蓄水。
而在民間,諸多說法開始蔓延,人們把三峽蓄水和重慶主城區(qū)的被淹聯(lián)系在了一起。
到了2009年8月6日,重慶主城區(qū)再度被淹,當時央視報道說,當天三峽大壩三斗坪水位已達148.30米,而重慶水位超過183米。
一切都在暗示,三峽大壩蓄滿水之時,就是朝天門永沉江中之日。這個敏感的地方,成了民意的發(fā)酵場。背后是人們對于三峽大壩的種種擔憂。
這時候的人們有意無意在忽略一點,那就是,在歷史上朝天門本來就是一處沉浮不定的地方,周期性地被江水淹沒。
直到今年,7月22日,三峽水利樞紐梯級調度通信中心副總工程師趙云發(fā)公開回應“重慶朝天門碼頭被淹,是三峽大壩惹的禍?”這一問題。他說,重慶目前的水量主要來自于降雨和嘉陵江,跟三峽沒關系。
長江重慶航道局航道處處長聞光華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也持相似觀點:“該航道江水與回水的關系不大,而是上游自然洪水所致!
航道糾結
在奉節(jié),老城如今已經(jīng)淹沒水下,劉備的永安宮也一同不見天日。曾經(jīng)生活在水邊碼頭低矮之處的人們,被整體搬遷到了十幾公里外的一個山頭上,為了宜居,那個山頭被削成一個平地,建起城市。
而水位上升后,此前暢想的“黃金水道”卻沒有馬上實現(xiàn)。
2009年,三峽175米試驗性蓄水啟動之際,重慶的當?shù)孛襟w曾暢想,蓄水至175米,意味著上游航道加深擴寬,長江航運條件進一步改善。屆時,宜昌至重慶660公里的航道可直達萬噸級船隊,航運成本將降低四分之一。
但事實上,這個目標至今沒有實現(xiàn),水位沒有達到,噸位也沒上去,聞光華說,如今萬噸單體船舶根本上不了豐都乃至重慶,現(xiàn)在的標準航寬只有100米,三峽蓄水后,江面看似寬了,但很多地方很淺,有暗礁,容易出事。這就需要國家來做炸暗礁、拓寬航道通航寬度的工作。
成庫后,江面漂浮物大量增多。清理江面漂浮物已經(jīng)成為重慶航道局最為頭疼的事情,相關區(qū)縣和部門組織專門隊伍對流域轄區(qū)的漂浮垃圾進行打撈、清運和處理。
長江重慶航道局航道處處長聞光華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說,長年庫區(qū)里,最大的淤積點達到26米,那地方叫爛泥灣,今年水深只有5米,剛剛達到通航標準,明年3、4月份消落期不疏浚,真要斷航了。另一個點是涪陵下游十幾公里的江段,叫土腦子,淤積后的江底海拔高度達到139.6米,而消落期的平均水位是145米,可見水多淺了。
水運經(jīng)濟對于重慶等上游江城來說,意義重大。淤積的斷航危機引人關注。早在2006年9月,三峽工程實行第二次蓄水,成功蓄至156米水位,設立這一水位,主要出于兩個考慮:一是庫區(qū)移民要逐步搬遷,時間上有緩沖余地;二是擔心重慶港區(qū)發(fā)生泥沙淤積,而156米水位回水在重慶下游的銅鑼峽以下,不會影響到重慶港區(qū)。一個被提及的相似例子是,1960年9月,三門峽蓄水,蓄水高程335米,最高338米,才運行了四年,由于淤積,庫容大為減少,處于變動回水區(qū)的渭水河床抬高了三四米,潼關告急。 ★
參與互動(0) | 【編輯:唐偉杰】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