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耶路撒冷,夾縫中生存
盡管在東耶路撒冷生活的巴勒斯坦人面臨種種不如意,但比起生活在其他地區(qū)的巴勒斯坦人來說,維持生計還是要容易得多。他們當中很多人在東耶路撒冷開小店,靠經營服飾和日用品為生。像賈瓦德這樣的體力勞動者,收入盡管比較低,但起碼還享有一些基本福利,此外也不必接受沒完沒了的安全檢查。
巴勒斯坦抵抗運動興起后,以色列在耶路撒冷以東以及約旦河西岸主要城鎮(zhèn)設了許許多多的檢查站。這樣一來,東耶路撒冷作為約旦河西岸經濟中心和交通樞紐的地位逐步喪失,特別是隔離墻在耶路撒冷以東拔地而起之后,當?shù)鼐用竦纳罡鞘艿接绊憽T谶@種發(fā)展趨勢中,東區(qū)的房價不斷下降,西區(qū)房價不斷上升,許多巴勒斯坦人更加無法負擔在城市中心區(qū)的生活。
現(xiàn)年62歲的艾哈邁德在老城的一條巷子中開了家小雜貨店,主要賣一些阿拉伯人的頭巾和小飾物。他說,隔離墻建成以后,原先從東耶路撒冷出發(fā)需要10分鐘的路程,現(xiàn)在得花上至少一個小時的時間。“客流少了,進貨貴了,生意自然也比原來清淡了一些。晚上睡覺也沒有以前踏實了。”
東耶路撒冷的阿拉伯人在政治上是處于弱勢的。一方面,他們盡管擁有“藍卡”,但不具備選舉和被選舉權;另一方面,即便是擁有以色列國籍的阿拉伯人,他們中許多人由于在政治上的長期弱勢而失去了對政治的熱情。結果是,阿拉伯人投票率低和阿拉伯裔議員選情低迷兩者間惡性循環(huán)。阿拉伯人被排除在議政決策之外,沒有一個社會團體能夠代表他們來解決相關問題。
對于耶路撒冷的未來,東區(qū)的阿拉伯人不敢有太多的奢望。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的巴勒斯坦國的成立,在他們看來似乎是一個相當遙遠的夢想。很多人對自己目前的身份依然相當困惑——他們常駐以色列,卻沒有以色列護照;盡管在心理上更加認同巴勒斯坦國,卻因為生活的需要而留在了以色列。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