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終歸是美好的,它是這偌大的上海世博園中一個貼近心靈的導游,讓你徜徉于陌生世界的時候有所依偎,如同牽著一位老友的手
文/ 朱靖江
上海世博會開館已三個多月,本屆世博會雖以“城市生活”冠名,卻并未專注于某類特定的展示主題,因此參展各國樂得自由發(fā)揮,各擅勝場。歷史悠久如埃及、墨西哥者,請出法老王和瑪雅石碑鎮(zhèn)館,埃塞俄比亞甚至召喚來女始祖“露西”,意在昭示人類文明的源遠流長;工業(yè)列強如德國、瑞典者,以高科技描繪未來世界的嶄新藍圖,給出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解決方案;法國人用美食征服老饕的腸胃、伊朗人用波斯地毯重演《天方夜譚》,丹麥邀來國寶“小美人魚”助陣,而風光旖旎如新西蘭、挪威者,更將功夫做到城市之外,用青山秀水喚起觀者回歸大自然的渴望。
雖然各國策展人在上海世博會上競相標新立異,但他們在一種媒介的運用上卻殊途同歸,更唯恐其效果不夠醒目——那就是在幾乎每一座世博館里,都占有重要位置的電影幕墻。
以影像的形式拓展世博場館的時空界限,為到訪者營造一個更為豐富、多義的文化空間,是各國策展人在世博館內(nèi)設(shè)置電影環(huán)節(jié)的基本理念。呈現(xiàn)在上海世博園里的光影游戲卻是各盡其美。從類型上說,中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館內(nèi),循環(huán)放映的是專為此次世博會拍攝的紀錄片;西班牙、希臘和臺灣館以斑斕的影像展示本地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致;波黑共和國與羅馬尼亞等國在展館內(nèi)放映的是曾經(jīng)風靡中國的老電影;而德國、奧地利、巴西諸國則將互動的樂趣添加于影像裝置上,令參觀者得以親身體驗異國的聲色。
命題作文顯各方電影文化
如果以上映影片的聲勢而論,東道主中國館可謂首屈一指。在氣勢雄渾的中國國家館第三層放映廳里,一幅巨型的三折銀幕上交替放映著兩部時長8分鐘的“大片”:陸川執(zhí)導的《歷程》與鄭大圣執(zhí)導的《和諧中國》。《歷程》通過一個家庭四代人的成長與遷徙,展現(xiàn)中國在改革開放三十年間迅猛無匹的城市化歷程。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樓、一座座飛速擴張的城市與一代代中國人的建設(shè)夢想交相輝映,期間還穿插著汶川地震與重建的場面。油畫般厚重的視覺效果、宏大的敘事視角以及強烈的情感投射,令這部短片頗得史詩電影之意。
與《歷程》所散發(fā)的雄性氣息相比,上海籍導演鄭大圣操刀的《和諧中國》顯得有些陰柔而古典,特別是水墨在影片中的運用,尤其富于古中國式的藝術(shù)韻味。“彩墨動畫是中國電影人的獨得之秘,”鄭大圣頗為自豪于這一傳統(tǒng)技法呈現(xiàn)出來的光影效果,“我們展現(xiàn)給全世界的不應(yīng)只是中國特色,而必須是唯有中國人才掌握的影像工藝,水墨之于《和諧中國》,正是這種無法復制的絕色價值。”
中國國家館另一件堪稱“絕色”的影像作品,是“智慧長河”展區(qū)中一幅動畫版的《清明上河圖》,蔚為壯觀地舒展于百余米長的展館墻壁上。《清明上河圖》表現(xiàn)的是北宋汴梁城繁華的市井生活,遙遙呼應(yīng)了上海世博會的城市主題。壁畫中的亭臺樓閣、橋梁道路一如宋人的原作,只是畫中人——舟子、游客、酒徒、女伎——卻紛紛行動起來,行走說笑、買賣游樂,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畫面更不時地變換著晨昏晝夜,讓參觀者宛如隔著一扇歷史的舷窗,觀望近千年前中國古人的生活。
如果說中國國家館的影像敘事承載了太多的歷史訴求、文化符號和政治使命,以至于莊重有余而親和力欠奉,那么美國館所展示的影片《花園》,更側(cè)重于平凡之中見真情的生活感悟。這部8分鐘的短片講述一名心懷夢想的美國小姑娘,決心改變社區(qū)臟亂差的環(huán)境面貌。她描繪出一幅鮮花盛開的藍圖,熱忱地召喚鄰居們共同參與到開荒種花的工作中來。雖然遭遇了種種困難,但美麗的街心花園終于在社區(qū)居民的手中大功告成。原本冷漠、麻木的鄰居也找回了久違的友情和歡樂。從電影主題而言,《花園》傳遞的是一種樂觀互助的社區(qū)精神,更可以擴展解讀為“美國夢”的實現(xiàn)歷程:擁抱挑戰(zhàn)、團結(jié)合作以及不屈不撓的進取意志。美國制片人嫻熟地運用電影技巧,將一則短小的寓言講述得清新流暢,在情感的層面吸引住匆匆來去的游客,更以震撼性的巨幕影像和風雨沾襟的真實觸感,留給觀影者鮮明的印象。5月25日,美國館邀來主演《花園》的小演員瑞恩·斯賓塞,與觀眾互動,營造出好萊塢式的“明星效應(yīng)”。從這個方面上說,美國人對電影文化的掌控的確技高一籌。
在世博館內(nèi)放映專場電影的參展國還有澳大利亞。在澳洲展館第一活動區(qū)的坡道上,有一幅造型獨特的鉆石型銀幕,隨時上映著一部名為《姊妹》的紀錄片。這部時長20多分鐘的作品,介紹了21名澳、中兩國的杰出女性,講述這些在不同領(lǐng)域成就斐然的女藝術(shù)家、科學家、商人、志愿者和環(huán)保人士,為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奉獻。譬如在藝術(shù)家環(huán)節(jié),澳洲女畫家古魯姆布·玉努萍古與山東剪紙女藝人朱曼華結(jié)成了一對精神上的“姊妹”。前者以原住民的宇宙觀和宗教信仰為依托,創(chuàng)作出天人合一的藝術(shù)作品,后者則傳承了上千年的中國剪紙技藝,以剪刀和紅紙訴說內(nèi)心的情感。《姊妹》是由澳大利亞女導演安妮·維納布勒斯耗時一年完成的紀錄片作品,更是一部當代中、澳兩國女性的光影口述史。
除了《姊妹》之外,澳大利亞在世博館內(nèi)還擁有一座可容納上千人的環(huán)形劇場,在劇場中央,是一座由六塊屏幕組成的立體影像放映系統(tǒng),為散坐其間的觀眾上映澳大利亞壯美的自然風光和流光溢彩的城市生活。這個被命名為“發(fā)現(xiàn)”的電影放映區(qū),是澳大利亞館的核心地帶,新奇動感的屏幕、鮮活精美的畫面總是令劇場內(nèi)座無虛席。“我最喜歡在影片開始前坐在劇場的角落里,默默地觀察中國觀眾們的反應(yīng)!卑拇罄麃嗮^女館長薩琳德描述她的觀感。
參與互動(0) | 【編輯:馬學玲】 |
相關(guān)新聞: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