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財經(jīng)中心 |
“公共利益”認定之困
“公共利益”如何認定仍有不同看法,地方政府征地時會不會找出一百條理由來說這就是“公共利益”?
對于集體土地征收的立法模式,沈巋認為,重點應當考慮征地補償標準、征地補償費如何分配、失地農(nóng)民保障等方面。
馬懷德認為,立法需要妥善處理幾個問題,首先是所有的征收、征收補償標準、征收決定,都應有公眾參與;同樣重要的是程序,包括征收征用的啟動、公告、如何確定征收范圍、征收方式、補償方式、補償標準,都應該在立法中細化;此外,公平是最重要的,所有的補償都應有一個相對為多數(shù)人接受的標準,只有公正才會讓各界接受。
對于無法回避的“公共利益”認定問題,沈巋認為仍宜借鑒國有土地征收條例征求意見稿所采取的列舉方式。
200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修改土地管理法并規(guī)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對土地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但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自1998年出臺后,一直未作修改。
沒有匆忙地推出國有土地征收條例,而是統(tǒng)籌考慮集體土地和國有土地的征收問題,這是個進步。但進度希望能快一點。關鍵是立法機關需要下決心!袊ù髮W副校長馬懷德
沈巋舉例說,目前集體土地房屋征收和拆遷比較多的是城中村。在很多地方政府看來,改造城中村就是“公共利益”,類似于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所涉及的舊城改造!爱斎怀侵写宕_實存在臟亂差,政府如果不管,會成為中國特色的貧民窟,但能否一概認定城中村改造就是‘公共利益’?這個有不同認識!
楊在明也表示,地方政府征地時會說是為了“公共利益”,但誰知道什么是“公共利益”呢?他以國有土地征收條例征求意見稿列舉的“公共利益”為例表示,“實際上沒有操作性,政府可以把任何一個征地項目套進去,會找出一百條理由來說這就是‘公共利益’!
農(nóng)民可能難享土地增值
城市擴張主要依賴周邊土地,提高集體土地征收的補償標準就會使政府成本增加,形成城市化資金的缺口。
目前集體土地征收中涉及補償?shù)馁M用為三類:土地補償費、地上附著物補償費和青苗補償費。土地補償費歸村集體經(jīng)濟組織所有,后兩者歸所有者所有。
如果立法規(guī)范集體土地征收和補償,最大困難在于如何確定補償標準。沈巋分析,集體土地在沒有轉(zhuǎn)為國有土地時,沒有真正的市場價值。中國土地市場是由國家壟斷一級土地市場,土地轉(zhuǎn)為國有以后,通過諸如招拍掛等方式形成土地使用權的市場價值。
但農(nóng)村的土地使用權價值,因不能進入到一級土地市場,并不能簡單地用市場價去補償。如果以國有土地上房屋拆遷的價格(暗含土地使用權價值)去補償,又會產(chǎn)生比如土地增值歸誰所有等問題。
沈巋認為,土地增值通常并不是農(nóng)民投入形成的,而是政府或開發(fā)商投入資金對周邊地區(qū)進行開發(fā)建設等諸多因素造成的。農(nóng)民作為土地所有權人,應當享有獲得收益的權利,但把土地增值全部“歸私”,又忽視了社會的投入與貢獻。這就帶來一系列問題,補償標準由國家統(tǒng)一規(guī)定,還是國家僅提供指導性的標準,把權力交給省級政府?制訂補償標準時,是否需要廣泛征求意見?農(nóng)民意見在多大程度上應予聽取?都有很大爭議。
如果將集體土地征收納入中國當前的城市化進程中考慮,則問題更為復雜。馬懷德分析,目前城市擴張主要是依賴城市周邊的土地,提高集體土地征收的補償標準就會使政府支付的成本會大幅增加,形成城市化資金的缺口。
“土地財政”成立法障礙
如果不解決土地財政問題,即使提高了征地補償標準,政府也會把成本轉(zhuǎn)嫁給社會,導致房價高漲。
無論是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還是集體土地征收,立法共同面對的是“土地財政”問題。沈巋直言,如果政府始終不讓利,就不可能降低地價,如果不解決土地財政問題,即使提高了征地補償標準,政府也會把成本轉(zhuǎn)嫁給社會,導致房價高漲。
楊在明表示,集體土地征收政府看中的是土地出讓金,補償金一畝地三四萬、五六萬,但變?yōu)閲型恋睾筮M入土地市場賣給開發(fā)商時,就成了幾百萬,政府賺了巨大差價,從物理形態(tài)上講,集體土地和國有土地應該是同地同價,但從法律性質(zhì)上講,待遇相差太大。
中國社科院財貿(mào)研究所財政與稅收研究室副主任楊志勇認為,如果土地不是事實上為地方所有,也不會有中國式的土地財政問題出現(xiàn)。他亦直言,土地財政不見得就不好,未來怎么改地方政府還會有土地財政,但現(xiàn)在靠土地出讓金,未來可能靠土地、房地產(chǎn)相關的稅收,“轉(zhuǎn)變的是土地財政的模式,而不是土地財政本身!
楊志勇分析,把集體土地轉(zhuǎn)化成國有土地、轉(zhuǎn)化成國家財富的過程中采取了一些比較野蠻的辦法,這就需要建立一個合理的國家財富流動機制。
對于地方政府聲稱的城市化資金來源問題,楊志勇坦言,靠中央來解決一部分城市化所需的資金是不夠用的,遠遠滿足不了需求,而所謂“市場價”補償因為難以說得清楚什么是“市場”,造成了事實上操作的困難,“可能的辦法是,怎么能讓那些農(nóng)民共享城鎮(zhèn)化的收益,比如可以考慮入股、分紅等形式讓農(nóng)民分享未來的土地收益,這樣可能會減少很多矛盾!
在沈巋看來,解決土地財政問題有賴于財稅體制改革。1994年分稅制改革后,越來越清楚地看到地方政府靠土地來經(jīng)營城市的趨勢。農(nóng)民的利益被剝奪,但隨著農(nóng)民權利意識的增強,農(nóng)民也越來越清楚地感受到不公平。如果不改變這種情況,矛盾會越來越激化,人民就會失去對政府的信心。“立法最大障礙就是土地財政問題,這需要中央的政治勇氣!
參與互動(0) | 【編輯:段紅彪】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