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學校宣傳部門介紹,成都理工大學始建于1956年,前身是成都地質學院,曾是原地質礦產(chǎn)部和國土資源部的重點高校,一度位列全國地質學院“五朵金花”之一。即便在近年,該校的科研實力依然不容小視,擁有3個國家重點學科、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去年汶川大地震的救災和災后重建工作中,該校的地質專家在災害評估、重建選址和堰塞湖防治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
然而,正是這樣一所高校,卻因為其省屬身份,導致資金投入遠不及“211”高校,目前的生均經(jīng)費只有2000多元。同時,因為合并了四川商業(yè)高等專科學校與成都有色地質職工大學之后的一系列重組磨合問題,使得該校2002年之后進入一個發(fā)展緩慢期,排名下滑。
現(xiàn)狀讓很多經(jīng)歷過輝煌的教師、職工心有不甘。這時,他們找到了武書連。在一份成都理工大學高教研究與評估中心主辦的2004年高教研究與評估簡報上,是這樣描述中國大學評價課題組及其排行榜的:“評價具有客觀性、科學性、權威性”,“排名的先后直接影響學校的社會聲譽,從而影響生源質量、經(jīng)費數(shù)額、生活待遇等一切需要政府更需要社會支持的資源。”
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學校覺得有必要“認真對待這一評價”。于是,就有了后來對武書連的邀請。
有沒有違背“三不主義”?
該如何看待中國大學評價課題組的排行榜?是否做到了“客觀、科學、權威”?
先看客觀。武書連曾多次申明:“‘嚴守中立、三不主義’保證大學評價客觀公正”。所謂“嚴守中立”,就是“不預先設定立場,不偏不倚地對待每一所大學”。為了保證嚴守中立,“就確立了‘三不主義’原則”,即“不在任何大學兼職,不與任何大學合作,不接受任何在大學工作的人參加課題組”。武書連還表示:“一旦與大學開始項目合作,合作雙方就有了共同的利益。在共同利益的驅使下是很難保持中立的。”
武書連并沒有對“合作”的含義給予解釋,但按照通常的判斷,對方已經(jīng)支付了經(jīng)費,那么應該算是有“合作”了。那么,在成都理工大學這件事上,是否已經(jīng)違背了“不與任何大學合作”的原則?
再看科學。這個問題涉及評價指標,是一個學術問題,存在爭議在所難免。采訪中,曹俊興告訴記者,“我覺得他的有些算法缺乏科學依據(jù)。”還有一些教授覺得武書連的“診斷報告”一味套用其他學校的做法,不顧及學校的實際狀況,一些分析站不住腳。
無獨有偶,天津大學校長龔克也曾向媒體表示,“所有這些排名機構,沒有任何一家向學校要過數(shù)據(jù),數(shù)據(jù)來源我認為至少是不完整的”。(本報記者 趙亞輝 張 煒)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