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一些學術剽竊、造假事件在學術界屢屢曝光。為此,教育部提出,強調“對學術不端行為要像體育界反興奮劑一樣,像對待假冒偽劣產品一樣‘零容忍’”,并且提出“懲防并舉、標本兼治、綜合治理、多管齊下”的十六字方針。
這十六字方針更多強調剛性治理,其實,治理學術不端,軟環(huán)境也非常重要。處理學術問題更多還是要遵循學術的規(guī)律,采用學術的辦法。
學術不端行為嚴重損害了學術界的形象,阻礙了高素質人才的培養(yǎng)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嚴懲學術不端行為既是對“闖紅線”者也是對有可能“闖紅線”者最好的警示,告誡他們不要拿一輩子的聲譽和學術生命做賭注。但懲處不是一勞永逸的良方,對不同程度的學術不端行為和不同群體身上出現的學術不端行為,要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對成名學者的學術行為要嚴格要求;對青年教師學術不端要堅持懲處和教育并行,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學術觀;對學生中的學術不端行為要堅持教育、引導和指導為主,不能簡單處分了事。
要堅持制度規(guī)范學術行為。學術規(guī)范,制度建設是根本。任何一起學術不端行為的發(fā)生,既有偶然性,更有必然性,各種量化評估制度無形中催生了學術不端行為的發(fā)生。當前,多數單位對科研人員的考核都是一年一次,而且規(guī)定了嚴格的量化指標,完不成工作量將會受到晉升或經濟上的制約和損失,甚至有可能失去工作崗位,而科研成果多的科研人員無疑會分到更多的實惠。很多科研人員在利益誘導下拼命去追求力所不能及的東西,甚至鋌而走險,靠抄襲、剽竊、一稿多投甚至偽造的方式“制造”盡可能多的成果。為避免制度催生造假,要一手抓學術繁榮,一手抓制度建設。一是要制定學術規(guī)范和學術不端行為處理準則,讓學者不愿造假、不能造假、不敢造假;二是要充分依靠學術委員會,給學術委員會更大的發(fā)言權,更多的決策權;三是改革現行評價標準,提高學術評價的科學化程度,逐步從成果數量的考核轉向成果質量的考核,從期刊等級的考核轉向成果內容的考核。
營造寬松的學術環(huán)境,寬容科研失敗。若不能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那么到處堵漏洞也沒有用。大學要努力營造出寬松的學術環(huán)境,讓學者們卸掉“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的包袱,潛心向學。要充分尊重學者的勞動、創(chuàng)造,寬容科研失敗。越是原創(chuàng)性科研,越是要允許其失敗。只有允許科研失敗,才能迎接科研創(chuàng)新高潮的到來。高校應當營造一種讓老師和學者能夠全身心投入科學研究的環(huán)境,不要為評職稱所累,不要為工作量所累,不要為各種評獎所累,而潛心于自己的專業(yè),潛心于學術,潛心于創(chuàng)新。王懷民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