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等五所高校推出“五校聯考”,北京大學、同濟大學接受中學校長實名推薦,擁有5%招生自主權的76所高校開始選拔特長生、保送生——雖然離2010 年6月的高考還有半年多時間,但是高三學生特別是實驗性示范性高中的高三學生,已經不得不將更多的注意力投向名目繁多的自主招生。滬上一所知名中學的老師估計,經過這樣一輪自主招生,在高考前,她班上大約一半的學生或者拿到了名校的錄取通知書,或者懷揣著5-30分不等的加分。想憑借高考“裸分”進入名牌大學,將越來越難。
自主招生儼然已經變成了“小高考”,成為中學教育新的指揮棒。原本為了打破一考定終身而推出的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如今卻變成了愈演愈烈的生源大戰(zhàn)?忌、家長、教育界人士的質疑聲也漸響:自主招生,怎么變成了“掐尖”的游戲?
自主招生花樣迭出內藏玄機
今年9月剛開學,各大名校就逐步拉開了自主招生的序幕,紛紛到名牌高中進行宣講,10月就開始公布各自的自主招生政策。自主招生報名時間一年比一年提前,清華大學自主招生報名時間,前年是11月20日,去年是11月11日,今年則提前到了11月5日。北京大學、上海交大也不落后,自主招生的報名時間同樣定在11月5日。
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今年推出了自主招生的新形式——五校聯考。高校標榜“這是為了減輕學生負擔,學生再也不需要一所學校一所學校地去趕考了”,但是一位業(yè)內人士卻早就摸透了高校心中的“算盤”:玄機就在五校聯考之后的填志愿上。原來,聯考之后,考生必須像填高考志愿一樣填一份志愿表,選擇其中的兩所學校,志愿有先后,由五所學校根據志愿錄取,發(fā)放自主招生名額。“往年經常有學生參加多所大學的自主招生,獲得多所大學的錄取資格和優(yōu)惠政策,但最終除了他報到的學校,其他高校的招生名額都浪費了。今年通過志愿表,把學生限定在一所大學內,保證了優(yōu)質生源不流失!
自主招生的范圍也不斷擴大,意將更多的優(yōu)秀學生一網打盡。復旦大學今年把自主招生的地區(qū)擴大到華東地區(qū)的更多省份。武漢大學“掐尖”的手筆更大,將自主招生范圍擴大至在讀的所有高中生——從高一學生到復讀生,符合條件的都可報名。
“裸分”考進名校越來越難
上海的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剛剛結束,這幾天,校長們正和高三老師一起,依照“一!背煽兒腿甑膶W習成績,對學生進行排名,然后根據高校分配的自主招生名額,開始向外推薦,“排名要非常謹慎認真,然后依次推薦給相應的高校,必須保證公平公正,免得家長、考生有意見!边@樣的額外工作讓中學校長叫苦不迭。
“自主招生其實就是提前把學生分了層次。”滬上一所實驗性示范性高中的校長表達了自己的不滿,以往通過高考給學生分層次,現在要根據自主招生給學生分層次。學生疲于奔命地參加各種筆試面試,負擔反而加重了。
有了自主招生的提前錄取或加分政策,憑借高考“裸分”進入大學的考生越來越少。一些高校自主招生時,除了學業(yè)成績,被評為三好學生、優(yōu)秀學生干部等可獲得榮譽加分,在各類競賽中獲獎可獲得特長加分。為了能夠提前被心儀的高校錄取,學生開始按照高校的要求提前“應試”,這種壓力甚至被推到了初中和小學。
上海市教科院不久前發(fā)布的《高校自主招生對江浙滬高中教育的影響調研報告》顯示,對于“通過高校自主招生推動中學改革教育教學、培養(yǎng)學生全面素質,從而使應試教育轉為素質教育”等看法,中學教師和學生的贊成度都不太高。
高校未考慮學生發(fā)展
自主招生號稱給偏才、怪才以機會,但高校最終招到的學生和高考錄取的重合率卻極高。復旦大學對最近幾年的自主招生錄取考生做了一個統(tǒng)計:通過自主招生提前錄取的考生,高考中全部通過一本線,而且98%達到該校當年的高考錄取分數線。也就是說,這些考生通過高考,同樣可以進入這所名校讀書,自主招生的意義何在呢?
本市某高校去年在上海中學預錄取的學生中,有40%最后沒有簽約,其中有三分之二的學生是因為預錄取專業(yè)與自己的興趣不一致而放棄的。上海中學校長唐盛昌認為,這一現象反映出自主招生中一個深層次的問題,即大學如何尊重學生的興趣?如何考慮學生未來的發(fā)展方向?
“搶生源實際是大學沒有底氣的表現,高校應該注重招‘合適’的學生,而不是盲目去搶‘優(yōu)秀’學生。”上海大學副校長葉志明舉例說,每所高校在向學生宣傳時,不管是招生簡章還是招生宣講,總是向學生灌輸:這所高校有多少博士點、碩士點,學科實力多么強,有多少院士。惟獨沒有告訴考生:這所大學為什么適合你?它將為你提供怎樣的教育?進入這所大學,你將獲得哪些不同于其他大學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
葉志明認為,應該研究、制定針對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學校的招生改革,各高校都應辦出自己的特色,錄取適合自己高校培養(yǎng)的學生,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會多元化、多樣化,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才有個性,才會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記者 李雪林)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