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歲的孫愛武本科畢業(yè)于南開大學化工專業(y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的博士、密歇根大學博士后,在《科學》雜志上發(fā)表過論文。半年前,他回國未找到工作,在海淀五道口一農貿市場擺地攤為生,靠煮土豆、紅薯充饑。因無力撫養(yǎng),一個不滿周歲的兒子被未成年保護中心收容。孫的同學和親屬稱,他的妻子也是美國研究生畢業(yè),夫妻兩人精神都不穩(wěn)定。
昨日,孫在親屬陪同下去北師大談一份研究工作。“像美國包容納什一樣,能包容孫愛武”,孫的同學希望,社會能給孫家提供幫助。
博士擺攤個性十足
對于回國原因,孫自稱是在美國8年,回來是因想家和為祖國作貢獻。而親屬說,孫在國外白天工作,晚上照顧孩子,難以承受重壓,無奈回國投奔親人。
農貿市場水果攤主魏晶稱,今年8月的一個下午,成府路上,孫的一條狗被車軋死了,他讓5歲左右的兒子躺在馬路中央以示抗議。
孫有三個兒子,他說其中一個不滿周歲的兒子被未成年保護中心收容。
后來,孫在中國芯大廈對面的露天農貿市場擺攤,賣起襪子手套,吃住在攤上。其他商販眼中,孫擺攤個性十足。收廢品的老周說,孫在空地上將貨品鋪開,標明價格。兩邊各擺一個錢箱子,上面寫著“溫馨小屋,自取自付”,在電線桿上也貼上“講究誠信你我他,社會環(huán)境靠大家”。準備好后,孫就離開攤位,什么也不管了。一次,大風把孫的貨品吹跑了很多。孫依舊不改作風。
孫還曾花500元買過一個辦公桌,“跟大老板用的那種辦公桌一樣”,擺在空地上,不知從哪弄來一臺電腦,把空地整得跟辦公室一樣。
魏晶稱,一次老外來市場買東西,她聽不懂。旁邊孫跑過來,嘰里呱啦跟老外聊得很高興,“他不是一般人”。
工作不成繼續(xù)擺攤
孫愛武情緒穩(wěn)定時,在眾人眼中“很不錯”。
“心地好!币幻麛傊髡f,天冷了,孫看到一輛三輪車上坐著個小女孩,他就送一頂帽子給小女孩戴。孫聊天時,談什么都頭頭是道,“沒人說得過他!
附近一名保潔員稱,孫的小兒子天冷穿不暖,他就把兒子裝在編織袋里。一次孩子冷得直哭,孫把孩子脫光,“光腚躺地上”。
孫的大舅哥劉全勝證實,孫和妻子精神都不穩(wěn)定,癥狀之一是“在一個地方住不長,老是認為周圍氣體有毒”。劉認為,患病可能是因孫搞研究太過專注和投入,工作壓力太大造成。
附近攤主和居民多次給孫一家送去水果、干糧、衣服等物品,轉身就被孫扔到垃圾站里,“說這些東西有毒。”
昨天下午,孫的中科院研究生同學鄭博士說,孫個性要強,不愿意妥協(xié)。加上壓力大、受了刺激,精神狀態(tài)才會有些反常,顯得多疑。尤其是在吃的方面,只吃水煮土豆和紅薯,他覺得別的都有毒。
昨日上午,孫在劉全勝陪同下去北師大談一份研究工作。孫說,如果工作不成功,他選擇繼續(xù)擺攤。劉全勝表示,孫的病情不影響交流,更不影響專業(yè)研究。孫的校友在網絡上發(fā)帖,希望“就像美國包容納什一樣,能包容孫愛武”。
對話
“燒鍋爐不適合我”
昨日下午,記者和孫愛武進行了對話。孫語速快,有禮貌,大部分問題都回答得很有邏輯。
“不給房子沒法安心工作”
新京報:這半年沒試著去找工作?
孫愛武:中國科學院我聯(lián)系了,中國石油也聯(lián)系了,我是從中國科學院出去的,原先研究過石油。
新京報:為何都沒成功?
孫愛武:我一家5口人,沒有房子怎么安心去工作。作為國家需要的人才,確實有能力的人,總該給我房子吧。一室一廳就可以,即使是小茅屋讓我住也是可以的。錢學森回國的時候,有幢3層的小別墅。
新京報:自認為是高級人才,為什么要去擺地攤,有人建議你做翻譯工作。
孫愛武:翻譯很簡單,但不是我強項。比如你讓我去燒鍋爐,我不說燒鍋爐工作不好,而是它不適合我。在沒有找到合適工作之前,我就暫時擺地攤來養(yǎng)家糊口。
“說我有病是謠言”
新京報:鄰居送吃的,你為何直接扔到垃圾箱?
孫愛武:這些都是過期的,有毒的東西,我不能用。
新京報:但是你接受捐款。
孫愛武:我美國的同學捐款給我,我不接受捐款就要餓死了,我很樂意接受。
新京報:聽說你在美國接受了強制治療?
孫愛武:去看看錢學森的經歷,我在美國所受的遭遇和他一模一樣,唯一的不同就是,人家回國后得到了毛主席和周總理的接見。
新京報:有人說你患了被迫害妄想癥?
孫愛武:我沒有。誰說我患過這種病?我說你有病你高興嗎?我不和你談病的問題,你不是醫(yī)生,得病是我的隱私。有人說我生病,那是謠言。
說法
同學建議降低求職要求
劉全勝說,孫愛武跟人交流完全沒有問題,雖然精神狀態(tài)有時不穩(wěn)定,但不影響孫在專業(yè)領域的研究。他稱,孫愛武可以恢復健康,但需要社會對他的幫助,尤其現(xiàn)在他還要養(yǎng)活妻子孩子,希望社會對他寬容一點。
孫的同學建議,他應該對工作單位降低要求。校友們希望,有熱心人幫助他恢復健康回復到正常的生活中,用自己的一技之長,多為國家做些事情。
孫說,現(xiàn)在美國的校友和國內校友都在對他進行捐款幫助,他愿意接受幫助,“有了捐款,我就可以接回我的孩子,我就有能力撫養(yǎng)孩子了”。小兒子被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接走已經兩個月了,他很想念孩子,怕孩子認不得他了。他計劃今天去保護中心問詢情況。(林阿珍 實習生 李殿荊)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