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迅垚
如果了解美國教育和耶魯大學的性質(zhì),便能對這兩天沸沸揚揚的“張磊捐款事件”多一層理解。美國的大學往往具有濃厚的象牙塔氣質(zhì),往往很警惕政治對大學的滲透,同時也與商業(yè)環(huán)境和世俗社會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因為對公立大學的警惕,美國有不少私立大學的辦學資金往往靠校友捐款資助。對捐款的畢業(yè)生而言,這既是對母校培養(yǎng)自己的回報,同時也是在母校歷史上留名的機會;對校方來說,這些捐款主要用來作為研究學術和培養(yǎng)下一代學生的經(jīng)費,為了監(jiān)督這些經(jīng)費的使用,校方往往會成立專門的組織進行監(jiān)督。捐款的一個很重要用途,就是用來資助繳納不起學費的貧困生。
張磊有沒有拿過耶魯?shù)莫剬W金并不清楚,但他對于耶魯?shù)母星閰s很可信,作為一名畢業(yè)生他遵循了耶魯?shù)倪@一傳統(tǒng)。但是國人對這一事件的理解卻是一種泛政治化的中國思維。他們的關注點并不是張磊捐給了美國哪所大學,而在于他捐給的是美國人。這種思維培養(yǎng)了一種對有關民族國家之間利益變動高度緊張的神經(jīng)。不少人質(zhì)疑張磊為什么不給中國學校捐款,還有不少激進民族主義者認為這是張磊試圖擠入美國上流社會的獻媚行為。這種捐款動機的陰謀論猜測頗不厚道,因為張磊的捐款最終獲益者是以學術和教育為己任的大學,并非捐給五角大樓。但是這種關于捐款的中國式思維也頗有意思。去年底就出了一個新聞,河源某中學利用校慶之機提出“指導性捐款”的計劃。什么是“指導性捐款”呢?即規(guī)定哪個級別的校友捐多少錢,比如正科級校友需捐兩千以上,副處級的校友需捐五千以上,其實就是一種略有強迫意味的“圈錢”。一邊是主動捐巨款,一方面是“被捐款”,難怪有網(wǎng)友覺得“心酸”。
某種程度上,社會在教育上的投資或者捐款是社會文明程度的一個反映。但是投資或者捐款需要投資者和捐款者的主動性,因此學校本身既需要魅力也需要公信力。一個人對一個學校的感情并不必然與在這個學校受教育的時間成正比,而與他在這個學校學業(yè)上的收獲以及個人生活上的愉悅程度有關。同時,一個人對他母校的感情也與這所母校本身的名氣沒有多大關系,一個給學生足夠的尊重和最好教育的大學往往會成為學生永遠的精神故鄉(xiāng),一個有魅力的大學與它的學生一定有一種深刻的感情和長時間的默契。與之相對的則是,一個毫無魅力的大學,極有可能成為學生記憶中的灰色時光,從而在精神上與母校越走越遠。
筆者曾經(jīng)到過一個縣城,縣城最好那個小學每個班級的名字并不是“×年級×班”,而是“×××總經(jīng)理班”、“×××主席班”。原來是以捐款者的名字作為班級的“名譽用名”,整個學校幾十個班級就變成了全縣名人的名片大全,學校大概是以這種方法來吸引有錢人的捐款,而這些捐款者中又有幾個是真正為了學校的教育呢?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