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大墓被發(fā)現、發(fā)掘之際,想起了“割發(fā)代首”的故事。拉來一議,說是趕時髦也罷,說是有感而發(fā)也罷。
割發(fā)代首一事,從陳壽《三國志》裴松之注引的《曹瞞傳》,到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都有記載或渲染,說明確有其事,只是立場與態(tài)度,《曹瞞傳》與《三國演義》不盡相同。前者只是客觀描寫;后者則有明顯貶抑,重在說曹操狡詐。其實如果不帶偏見,很難得出這一結論。倘若不信,且讓我們還原一下那段場景 ——— 不妨以《三國演義》第十七回潤色的為準。
建安三年夏天,曹操親率大軍,兵發(fā)宛城討張繡。此時麥子已熟,但老百姓恐于兵亂,不敢去田里收割。曹操于是下令:“大小將校,凡過麥田,但有踐踏者,并皆斬首!庇辛俗罡咧甘荆l也不敢拿腦袋開玩笑,官軍皆下馬以手扶麥,小心翼翼地走過麥田。然而下令者本人卻沒有下馬。真是說曹操曹操就到,恰在此時,地里倏地飛起一只斑鳩,曹操的坐騎受到驚嚇,竄進了麥地,踩倒了一片麥子。曹操隨即叫來行軍主簿,令其按規(guī)定治自己的踐麥之罪。主簿一聽,忙說:“丞相怎么能夠治罪呢?”曹操這時便講了一番豪言壯語:“我制定的法律,我自己卻違犯了,這樣怎么服眾?”一邊說著,一邊還真的拿起佩劍往自己的脖子上比劃。眾人一看,趕快攔住。這時謀士郭嘉道:“《春秋》上不是寫著么:法不加于尊。丞相統(tǒng)率大軍,豈可自戕?”曹操仔細一想,才說:“既然《春秋》上說過了,那我姑且免死!庇谑怯脛Ω钕乱痪^頭發(fā),算作自我懲罰!度龂萘x》中“有詩為證”:“拔刀割發(fā)權為首,方見曹瞞詐術深。”
起初曹操在制定不準踐踏麥田的軍法時,有沒有將自己考慮在內呢?無非兩種可能:一是連自己也計算在內了,但他相信自己絕對不會去踐踏麥田;二是沒將自己當成其中的一員,軍法只是對著別人的。從后來事情的發(fā)展進程看,曹操無疑是“親自”在內的,否則他在馬踏麥田之后,就裝聾作啞不吱聲了,何必又要抹脖子又要割頭發(fā)的?可見曹操還是一個以身作則、率先垂范的領導干部。
然而,恰恰是制定軍法的人,帶頭違反了軍法。這一來,就有了好戲看。曹操說話算數,堅持按原則辦事,不管是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于是就讓人來對他執(zhí)行死刑?墒悄莻負責執(zhí)法的主簿不干了,他說:“丞相怎么能治罪呢?”在主簿看來,法律只是對著下邊的,“刑不上大夫”嘛。領導制定法律,是要下屬來遵守的,領導只是監(jiān)督、檢查而已,根本不在范圍之內,你讓我怎么執(zhí)行?你看這個馬屁拍的!
此時的曹操,如果就坡下驢,見好就收,也就罷了。他偏不,還振振有詞、慷慨激昂地說:“我制定的法律,我自己就應當遵守!”說得興起,干脆拔出佩劍,就要往脖子上抹。眾人一見,趕忙奪下。這個情節(jié),曹操入戲有點深了。既然有人替你找到理由,你阿瞞也就不必太較真了。假如大家都不睬你,你那個劍是砍下去還是收回來?我猜這個曹操,早已將人間世故揣摩得透透的:任何時候都不乏奉承上級、關心領導的人物。這一劍用不了靠近脖子根,保準有人前來奪劍求情。于是乎,曹丞相的這個動作就做得惟妙惟肖又栩栩如生。
在眾人勸解之下,曹操取消了自殺的念頭,但也不能就此罷休啊。曹操不愧為天下梟雄,來了個割發(fā)代首,既孚了眾人,又罰了自己,兩全其美。
注解《三國演義》的毛宗崗父子看到此處,大罵“奸雄”:好你個曹操,死刑你就這樣給免了!其實不然。一個最高領導者,要做到以發(fā)代首,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割發(fā)在古代是一種“髡刑”,因為古代人都是長發(fā),用簪子固定,而有身份的人,更是將頭發(fā)看得重要。這種髡刑雖然對人的身體沒有多大妨礙,但卻造成了精神損傷,可以稱之為靈魂拷問吧。
孫貴頌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